日前,济源市对全体市管干部进行了两次突击考试,考题中的论述涵盖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市委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开放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考得满头大汗”成了很多党员干部的考试状态。(见5月3日《河南日报》)
      看到此则新闻,作为基层公务人员的自己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前几天县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县委书记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让与会人员谈一下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看法,包括概念、标准、运作方式等,这让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不少乡镇干部们心虚冒汗,然而在乡镇一级工作,冒汗的又何止学习这一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法治进程的推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群众权利意识觉醒,作为各项政策、规定贯彻落实第一线的乡镇,其领导方式转变的幅度更大,工作方法转换的阵痛更剧烈。之前乡镇干部说一不二、令行禁止,工作手段简单、强硬、粗暴,虽然管理效果明显,但造成了党群、政群关系紧张,民众合法诉求无法有效上达,民生改善步伐迟缓,幸福感、满意度也无从谈起。
      然而,这种局面已一去不复返,如今乡镇管理更多靠的是政策引导,程序推动,法律保障。基层干部起初的不适应是必然的,然而又是必须克服的。放下身段,柔和语气,走入群众,解释劝说与身体力行成为其主要工作手段:徒步挨家挨户宣传新农合、新农保政策;骑摩托车到田间地头扑灭秸秆火苗,向老乡们说明焚烧秸秆的危害;三番五次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替其排忧解难(当地工业基础薄弱,引进一个企业很不容易);六城联创期间帮沿路居民收拾菜园、砖堆;防汛时与村民同吃同住、共守大堤,这一切无不夹杂着乡镇干部们的委屈,无不流淌着他们奔波的汗水。然而,这一切又让乡镇干部们宽心欣慰,因为这些行动拉近了他们与百姓的距离,营造了和谐的官民关系,使他们能了解村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使政策贯彻落实得更有针对性、灵活性,也更有效、更平稳,与此同时也更能调动群众配合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种粮、办厂的主动性。
     官员冒汗,才能常怀律己之心,常思庸碌之害,让组织放心;官员流汗,方能常念民生之苦,常谋为民之福,让百姓舒心。如是,此举未尝不可。
 
 
作者信息
姓名:韩新远,河南新密人,山东大学法学硕士。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谷堆乡人民政府人大副主席。
(责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