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份以来,浉河区区直工委在全区推行街道社区“大党(工)委”制建设中,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以街道社区“大党(工)委”建设为抓手,推进机关党员进社区、亮身份、送服务、做表率,构建机关党员“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管理机制,搭建机关党员与群众之间联系新平台。
一、安排部署重在求快。建立机关单位、社区、在职党员三方共同参与、主动对接的工作机制,推动机关党员主动报到,社区主动对接。一是区直工委及时安排。去年市委组织部把我区选定为“大党工委”制试点后,我区在3个办事处进行了探索,在试点的基础上区直单位在去年9月16日召开动员大会,下发通知,要求会后10天为集中报到时间,区直机关各级党组织组织全体在职党员到所居住地社区报到,明确报到方式、报到流程、报到手续。将《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介绍信》统一发放到各单位党组织,由各单位党组织负责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二是区直单位迅速行动。各单位按照“规定时限、一人一证、持证报到”原则,组织机关党员持统一印制的介绍信,填写《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登记表》,主动到社区报到、亮明身份、认领服务。回执联由社区党组织加盖公章后交所在单位党组织备案,单位党组织负责审核介绍信回执联,以确保机关党员报到率100%,截止目前报到的区直机关党员2557名。三是区直机关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鼓励区直机关党组织与单位所在辖区的社区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充分利用单位的人才、智力、财力、优势,齐抓共管,共同建设社区,实现了单位资源与社区服务有效对接。区地税局到共驻共建社区京深社区看望慰问环卫工人,送去了价值6000余元的消暑用品。在今年七一前夕20个区直单位被区委授予了共驻共建先进单位。
二、需求导向志在求新。创新服务形式,搭建服务平台,搞好供需对接,最大限度发挥机关党员特长和优势,提高服务的实效性。一是开展需求式服务。通过调查、电话征询、网络问卷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征求群众服务需求,列出居民需求菜单,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每月10日为基层党员活动日,区直工委要求区直党员在不影响办公情况下都要去参与活动,充分发挥机关党员的组织协调优势,带领社区党员组织开展文体、民情恳谈、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疑难信访案件化解等服务活动。如区残联就根据居民反馈需求,为三五八社区送去了价值1万余元的助残设备。二是实行认岗式服务。社区围绕政策宣传、社区服务、治安管理、社会救助、创卫等方面工作,科学设置服务岗位,区直党员主动认岗领责。目前,全区已有1070名机关党员认领岗位,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留守儿童、空巢老人500余名,区委书记邵春杰同志亲自参加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在京深社区主动结对帮扶。三是开展集中式服务。机关党员志愿服务队主动进社区、入楼栋,集中开展家政、法律咨询、卫生保健、科普宣传等志愿服务,特别是根据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需要,区直各单位集中组织了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今年春节上班第一天区四大家机关党员到报晓社区和行政路扫雪;4月22日,区直工委联合团区委组织100多名党员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到北京大街、人民路和新华东路开展“志愿服务、美化家园”主题集中活动。
三、服务效果贵在求实。区直工委把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区直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明确责任。将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工作,作为机关党组织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专项述职内容,纳入区直单位党组织党建工作目标考评,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形成区直单位和街道社区党组织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严格实绩考核。建立实绩双向考评制度。一方面,社区要对机关党员服务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另一方面,区直各单位建立机关党员服务台账,将服务任务完成情况、服务次数、贡献、表现等进行记实,年底综合社区意见和日常服务记实情况,科学评价机关党员进社区服务情况。三是加强结果运用。建立双向反馈制度。制定《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反馈卡》,由社区党组织每半年将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表现情况、考评结果,向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年度考核、选拔任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机关党员所在党组织定期与辖区居委会进行沟通,及时将机关党员在单位表现情况反馈至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年度表彰和开展服务标兵、社区优秀党员等评比活动的重要参考。在“七一”等重大节日,对年度服务社区群众先进党组织和机关党员进行表彰。同时,通过电视、网络等对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充分调动机关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