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刊登署名为晓山的文章,题为《为官当作为》,作者针对“为官不作为”现象蔓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文章指出,随着反“四风”力度的不断加大,党风政风已经开始让群众交口称赞,但与此同时,一些官员却开始自嘲“为官不易”,甚至发出“官不聊生”的感叹。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为官不作为”的现象开始蔓延。作者认为,为官作为是天职,而且要先作为,后做官。为官不易是为官作为的价值体现,而为官不作为则是立场不稳、能力不足、不敢担当的表现,并且还是以一种隐性的腐败。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要求,始终保持击鼓奋进的士气,跳起摸高的勇气、顺势而为的锐气和崛起于危难的生气,才能真正担当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严抓干部作风建设,“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四风整治”等措施的连续出台,将党员干部活动的制度笼子越织越密,对干部个人作风的管束越来越严,对行政部门的权力监管越收越紧,在这种“非比寻常”的情况下,不少官员于是便发出“为官不易”的哀叹。认为公务员队伍不好混了、人民公仆的好日子到头了、党要对自己人开刀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正如许多网友调侃的那样,“并不是官不好当了,而是贪官不好贪了,庸官不好混了,坏官不好受了;是做违规之事不易了,做规定之事更容易了。”
当前,在党政机关部门中确实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信条,秉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为官之道,在工作中采取“不作为”的工作态度。“为官不为”最重要的表现是“理政无良策、行政不作为”。在观念上,崇尚享乐主义,贪图享受;在精神上,消极懈怠,敷衍塞责;在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遇到矛盾逃避躲闪,遇到困难绕道拐弯。这些不作为就浪费了宝贵的行政资源。
在中国民主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工作要求更高、作风要求更严、品行要求更多,编外待遇也随之减少或取消。从“官好做”到“官难当”,从公务员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近期的不少官员辞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央一系列禁令真正产生了效力,反腐反到了一些官员的“痛处”。只是禁令出台前对于公务员的要求过于放松,在组织纪律、工作作风、行为习惯上约束较少,导致现在落差大、不习惯,便出现了种种无病呻吟。正如这篇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从严要求乍看好像给干部套了个“笼子”,束缚了干部的手脚,的确使“腐败的官不好干了”。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语言虽然稍显土气十足,但却道出一个质朴的道理,那就是不能造福一方的官员是得不到群众拥护的,中央所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二十字标准,画了一个好干部的标准像,把为官者的责任追求,工作使命和责任担当展现的惟妙惟肖。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承担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如果为官者不认真履行职责,就会出现假冒伪劣、有毒商品充斥市场,违法犯罪行为滋生蔓延等经济失序、社会失范的现象,公民福祉和幸福感也必然受到减损。各级领导干部是公务员队伍的带头人,“官”如果能身先士卒、勤政为民,“兵”也会应者云集、纷纷效仿。反之,如果“官”消极懈怠、无所作为,那么“兵”也一定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整个行政能力的退化和减弱。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我们的官员应当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应该有时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而不是手捧“铁饭碗”,奉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如果像这篇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把“为官不易”当成“为官不为”的借口,不能以“为民”、“尽责”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而抱有“超然物外”的心态。那么“必然会错失大好发展机遇,必然会损害党和人民利益,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到那时,“下台也就是应当,并且没得商量了”。
文章指出,随着反“四风”力度的不断加大,党风政风已经开始让群众交口称赞,但与此同时,一些官员却开始自嘲“为官不易”,甚至发出“官不聊生”的感叹。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为官不作为”的现象开始蔓延。作者认为,为官作为是天职,而且要先作为,后做官。为官不易是为官作为的价值体现,而为官不作为则是立场不稳、能力不足、不敢担当的表现,并且还是以一种隐性的腐败。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要求,始终保持击鼓奋进的士气,跳起摸高的勇气、顺势而为的锐气和崛起于危难的生气,才能真正担当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严抓干部作风建设,“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四风整治”等措施的连续出台,将党员干部活动的制度笼子越织越密,对干部个人作风的管束越来越严,对行政部门的权力监管越收越紧,在这种“非比寻常”的情况下,不少官员于是便发出“为官不易”的哀叹。认为公务员队伍不好混了、人民公仆的好日子到头了、党要对自己人开刀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正如许多网友调侃的那样,“并不是官不好当了,而是贪官不好贪了,庸官不好混了,坏官不好受了;是做违规之事不易了,做规定之事更容易了。”
当前,在党政机关部门中确实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信条,秉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为官之道,在工作中采取“不作为”的工作态度。“为官不为”最重要的表现是“理政无良策、行政不作为”。在观念上,崇尚享乐主义,贪图享受;在精神上,消极懈怠,敷衍塞责;在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遇到矛盾逃避躲闪,遇到困难绕道拐弯。这些不作为就浪费了宝贵的行政资源。
在中国民主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工作要求更高、作风要求更严、品行要求更多,编外待遇也随之减少或取消。从“官好做”到“官难当”,从公务员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近期的不少官员辞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央一系列禁令真正产生了效力,反腐反到了一些官员的“痛处”。只是禁令出台前对于公务员的要求过于放松,在组织纪律、工作作风、行为习惯上约束较少,导致现在落差大、不习惯,便出现了种种无病呻吟。正如这篇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从严要求乍看好像给干部套了个“笼子”,束缚了干部的手脚,的确使“腐败的官不好干了”。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语言虽然稍显土气十足,但却道出一个质朴的道理,那就是不能造福一方的官员是得不到群众拥护的,中央所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二十字标准,画了一个好干部的标准像,把为官者的责任追求,工作使命和责任担当展现的惟妙惟肖。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承担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如果为官者不认真履行职责,就会出现假冒伪劣、有毒商品充斥市场,违法犯罪行为滋生蔓延等经济失序、社会失范的现象,公民福祉和幸福感也必然受到减损。各级领导干部是公务员队伍的带头人,“官”如果能身先士卒、勤政为民,“兵”也会应者云集、纷纷效仿。反之,如果“官”消极懈怠、无所作为,那么“兵”也一定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整个行政能力的退化和减弱。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我们的官员应当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应该有时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而不是手捧“铁饭碗”,奉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如果像这篇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把“为官不易”当成“为官不为”的借口,不能以“为民”、“尽责”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而抱有“超然物外”的心态。那么“必然会错失大好发展机遇,必然会损害党和人民利益,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到那时,“下台也就是应当,并且没得商量了”。
(责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