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乐际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要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境界和水平”。这既是对组织部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组织工作业务能力提出的新标准。体现在干部工作中,就是要提升干部选任工作水平,选准用好干部。
    以“穷尽之心”探究底数。干部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任务重,要做到精准决策,就要摸清底数、通盘考虑。一方面,注重平时积累,要清晰掌握干部数量结构、后备状况以及领导班子的运行现状、思想动态等情况,特别要重点关注全面深化改革主责部门、急难险重任务主管部门等重点部门,以及担任党政正职的领导干部、特长很突出但缺点也明显的“两头冒尖”型干部等重点群体,真正做到“提人知情、提情知人”;另一方面,把好关键节点,重点在酝酿干部方案时,不仅要全面了解组织机构的职能定位,还必须准确把握合适人选的能力素质、履历表现,确保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同时,还要追本溯源、广拓渠道,在更广领域、更宽层面精准谋划,做到既知干部现状、又知其过往,了然于胸、如数家珍。
    以“比较之慎”权衡利弊。一般而言,工作决策推出前,往往有多个备选方案,需要比较权衡使决策效应最大化。这其中,既要走群众路线,也要走“专家路线”;既要统筹兼顾,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干部工作决策过程亦是如此,往往需要以慎之又慎的态度做好比较分析、综合比选,把各种备选方案、拟推行的政策措施,结合各种可能进行反向思维,模拟推导出决策出发点的对立面,在此基础上利弊权衡,最终达到“决策共鸣”。在多轮优化确定干部调配方案时,既要比较不同部门的业务需要,也要考虑不同岗位的履职要求,同时还要兼顾不同干部的自身特点,经过多方面比较权衡,才能达到选优配强干部的目的。
    以“反复之虑”去粗存精。干部选拔培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以宁波年轻干部“优苗选育”工程为例,为有效避免陷入“一考定终身”、“考试考得好,平时做不好”的怪圈,探索实施了公开比优、培训提优、一线赛优、干群评优、亮绩选优等系列举措,建立起“拉长赛道、反复甄选”的链式培养机制。通过经验履历比选“看过往”、考试竞争比选“看现在”、能力展示比选“看未来”、全面考察比选“看一贯”、群众评价比选“看公认”的办法,立体式精准遴选有发展潜质的干部预备人选。“选”了之后还需要“育”,通过设置培训提优、一线赛优环节,让年轻干部接受集中培训、挂职锻炼、一线历练,真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苗子好不好,人选行不行,最终还要通过实干、实绩和干部群众的口碑公认来界定,通过实绩“公开、公示、公议”,结合民意测验、民主测评,确保人选真正经得起考验。
    以“择优之法”创新路径。推进干部选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论,把握好新常态下干部工作的新特征。要重视顶层设计,从全局出发,对干部工作的各个层次、各种要素、各项任务进行统筹考虑,分类制定工作规划。比如,换届是干部工作的重头大戏,换届方案要着眼于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和长远建设,把握政策原则,统筹谋划安排,形成最佳人事安排方案,确保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党员信任、群众满意。要善于借鉴和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有意识地注入新的创新元素,使干部工作与现代技术更好融合对接。当前,“互联网+”模式方兴未艾,干部日常管理工作可借鉴运用大数据技术,从干部多个岗位的历练情况、多重身份的角色表现、不同时期的成长轨迹和多元评价主体的考核意见等海量信息中,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进行筛选甄别,提升干部考核评价的精准度。(作者系宁波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责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