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区聚焦乡村组织振兴重点任务,坚持组织引领、队伍建设、产业牵引,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着力建强支部堡垒,挺起乡村振兴“顶梁柱”。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高标准安排、高质量推进、高要求落实,有效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一是突出高位推动。先后召开“五星”支部创建推进会、培训会等,对全区“五星”支部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向处级领导印发《工作提示函》,全区39名区级领导干部下沉村(社区)一线,以上率下推动创建工作落实落细。二是突出部门联动。制定《“五星”村(社区)支部评星标准和创建任务清单》,明确每颗星的牵头单位及56项重点任务的指导评估单位,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人财物等资源要素,推动创建工作任务落地有声。三是突出清单促动。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台账化落实”,逐村(社区)指导建立创建台账。区委组织部每月下发任务清单,各乡镇(街道)每季度结合逐村观摩开展“五星”支部创建观摩活动,推动各村(社区)对标对表、查缺补漏,制定提升措施1100余条,切实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分层次逐村(社区)调研评估,逐个梳理短板弱项,建立问题整改台账,点对点抓好整改提升,确保年底前创建成功。四是突出宣传发动。在“浉河微党建”微信公众号开设创建“五星”支部专题专栏,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干道沿线悬挂宣传标语、设置宣传版面,同时利用小网格、微信群等,加大对“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宣传力度,营造人人知晓、共同参与的良好创建氛围。

       着力聚焦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振兴“主力军”。激活“人”这个关键要素,着力建强“三支队伍”,凝聚起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一是强引领,提升“头雁”本领。深化村“两委”班子综合分析研判制度,调整优化不合格不胜任“两委”干部9名,进一步选优配强带头人队伍。推进村“两委”干部分岗明责,所有村“两委”干部达到5人以上,按照党组织书记(主任)、纪检(组织)委员、宣统委员、综治主任(网格事务长)、环保主任设置岗位,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用。采取集中轮训、系统培训等方式,对全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全覆盖轮训;今年来组织17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学历提升,组织71名村党组织书记参加省市培训,提升带头人队伍整体素质。二是抓培育,促进“雏雁”成长。大力开展“春苗行动”,通过公开推荐、民主推选、组织考察等方式,从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中,择优选拔339人建好乡村振兴人才库。注重实岗锻炼,安排后备干部担任村支书助理、网格员等岗位,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疫情防控、环境整治、“五星”支部创建等中心工作,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三是争先锋,激发“鸿雁”担当。制定印发《浉河区农村发展党员“育苗计划”八条措施》,将180余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红色引擎”。深化“百万党员进党校”活动,依托区乡两级党校、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等,围绕党的政策理论、农业技能、创业就业等内容,对农村党员全覆盖培训。深化积分管理和“一编三定”制度,围绕乡村振兴工作需要,科学设置政策宣传、扶贫帮困、矛盾调解、卫生保洁等岗位,通过个人选岗、支部定岗等方式,开展党员认岗领责活动,全区农村党员认领岗位4000多个,服务群众10000余人次,让农村党员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着力盘活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深化党建引领主导产业发展,坚持党建沿着产业走、组织沿着产业建,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一是“一村一品”焕活力。加快发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打造沿环湖路、沿107国道党建示范带,培育何家寨露营基地、郝家冲“悬崖民宿”等特色产业项目,发展壮大茶叶、豆腐、草莓等特色产业,擦亮党建品牌。二是“双绑”机制聚合力。通过委托生产、订单收购、提供就业、土地入股、茶园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引导农户与合作社“绑定”发展,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70家;推动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绑定”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2家,实现企业做大、主导产业做强、群众增收的多重效应。三是集体经济增动力。投入财政资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全覆盖,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以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纽带,推动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确保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着力加大保障力度,筑牢乡村振兴“支撑点”。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确保基层组织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有动力干事。一是强化阵地保障。所有村部规范化建设“两站两室”,先后投入资金新建、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102个;从党费中支出97万元,对28个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整修提升,推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面达标。围绕“美好政治生活、美好经济生活、美好社会生活、美好文化生活、美好生态生活”五个方面,整合各方资源,融入各类功能,在楼畈村建设全市首家“美好生活综合体”,得到市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工作专班的充分肯定,在全市进行推广。二是强化经费保障。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多元化投入、多方位监管、正常增长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监督机制,足额保障村级运转经费,按照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标准发放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达到3.96万,激发村“两委”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三是建立机制保障。在全市率先制定“三评两比一综合”村(社区)干部绩效考核办法,科学精准考核村(社区)“两委”干部,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报酬挂钩,有效激发队伍活力。创新制定《“五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评选方案》,每年评选“五强”村党组织书记10名,奖励绩效报酬5000元,营造“人人奋进、个个争先”的良好氛围。

 

(责编 :屈子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