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大别山区,一直将根据地建设,特别是争取群众的支持,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谱写了一段又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之初,部队几乎天天行军,很少有时间休息。在率领部队行军、走村过店时,邓小平宁可在麦场上坐等天亮,也绝不在深更半夜去打扰群众。有时候干脆就在田间地头找一个草棚,点亮煤油灯,摊开地图,与刘伯承同志继续研究作战方案。有一次,在黄安(红安)县七里坪的一个村子开展工作,听一名负责征粮的同志讲,村里有个老红军家属,家里只有3升米,而部分征粮的同志却硬要他拿出两升米。邓小平听后十分生气,他焦急地对刘伯承说:“如果照此下去,老百姓还敢接近我们吗?”于是,他与刘伯承连夜商量起草了《粮食通知》,其内容是:部队征集粮草一定给钱,未付钱的要打借条,同时要向老百姓说明白,革命胜利后,我们一定要如数付清,绝不欠账。同时,考虑到大别山区群众生活也很艰苦,邓小平指示部队,今后要把筹措资金的重点放在当地城镇商人和地主身上,以缓解部队生活所需。
解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日理万机,但他没有忘记当初大别山区老百姓对革命的支持,专门组织人到大别山区进行调查,对当年供给部队粮食的群众给予补偿。一件小事,体现了小平同志对老区群众“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