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博物馆的一个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一套手工制作,面料呈浅灰色、里层为本色的粗布棉衣。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这套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自制的棉衣,虽已发黄褪色,但它见证了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

       1947年8月,刘邓大军是穿着单衣进入大别山的。转眼到了深秋初冬季节,一到夜晚,露寒霜重,寒风袭人,战士们冻得瑟瑟发抖,难以成眠。为解决10万余人过冬棉衣问题,刘伯承、邓小平决定不给中央和大别山人民增加负担,利用部队战斗间隙自己动手解决棉衣问题。动员时,邓小平说:“全军动手缝棉衣,这件事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是有重大政治意义的。”随即,全军将士染布弹棉,飞针走线,打了一场“棉衣战”。

       一天,邓小平和刘伯承走进警卫排的院子检查战士们做棉衣的情况,看到几个战士正围着一个战士取笑打闹。原来这个战士自己做的新棉衣由于没有挖领口,新做的棉衣前襟吊得老高,被上鼓起了一个包,像个“驼子”。刘伯承、邓小平见了,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刘伯承走到这个战士身边,让他把棉衣脱下来,放在门板上,并叫战士拿来一个碗。刘伯承接过碗,往领口的地方一扣,比着碗口,裁剪起衣领来。刘伯承边示范边说:“缝衣也有窍门,荷包用勾针,线路要匀要密,扣门要采用倒线,裁领口可以用碗口比着裁,这样大小就会合适了。”

       经过半个月的齐心努力,10万多套崭新的棉衣制成了。邓小平兴致勃勃地把自己刚缝制好的棉衣穿在身上,笑呵呵地对刘伯承说:“你看,这穿在身上不是很好吗?我们的军队就是有这么一个最大的长处,只要我们自己动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为此,十八旅政委李震写了首《棉衣歌》,歌中慨叹到:“此事古今从未闻,千古奇迹出我军。一切困难皆可度,全在万众是一心”。

(责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