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黄春燕】 为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向党的十九大献礼,市委组织部、市广播电视台、鄂豫皖革命纪念馆联合摄制《微党课——千里跃进》。让我们走进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回顾大别山人顾全大局、敢于担当的革命风范,以及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创建大别山根据地革命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课 舍我其谁
【配音:黄春燕】古老的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复兴、人民的解放赴汤蹈火,英勇奋斗。经过100多年的艰难探索、流血牺牲,到了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民主、民族革命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上。
【授课:刘向阳】 在这个历史的转折关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用自己艰苦不懈的努力和牺牲,争取了毛泽东同志预想的最好的前途,实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进而夺取全国胜利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我们这节课讲的是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刘伯承、邓小平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讲解:曹宇】 1947年,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到了关键时期。毛泽东、中央军委决定组织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大举出击,经略中原”就是关键一步。然而,挺进大别山十分困难。毛泽东对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预估了三种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前途虽不明了,困难也很多,但邓小平在纵队负责人会议上说:我们要从最困难的方面着想,坚决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争取最好的前途。
【讲解:曹宇】1947年7月28日,鲁西南战役结束之后,刘伯承、邓小平致电毛泽东、中央军委说“直出大别山”困难很大,提出在内线继续作战2个月,待时机更为有利、南下困难更少时再向大别山挺进。29号,毛泽东、中央军委在回电:“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大局面前,刘伯承、邓小平“二话没说”,立即复电毛泽东、中央军委,决定全军停止休整,“下决心不要后方”,提前南进,直出大别山。邓小平说:要使各级干部和广大战士明白,这是一个极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准备为实现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做出贡献,付出代价,“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
【讲解:曹宇】 在千里跃进过程中,1947年8月24日晚,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被阻于汝南埠。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险恶形势下,邓小平说:“我们要不惜一切牺牲,坚决打过去”。刘伯承说:“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从现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我们要以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经过激战,全军胜利渡过汝河,挺进大别山。接下来,我们观看一段血战汝河的影视片段。
《挺进大别山》影视资料
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毛泽东在中央“十二月会议”上讲: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的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授课:刘向阳】 邓小平曾经说:解放战争时期最困难的就是挺进大别山这副担子。挺进大别山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要撇开一切困难,坚决挺进1000里,挺进到大别山,那么不仅要吸引和消灭国民党军队,同时还要减轻陕北和中央的困难处境,而且要实现中央确定的战略反攻任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充分体现了刘伯承、邓小平和刘邓大军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和克服困难,完成使命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同志讲过,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敢于担责、尽心尽责,是检验每一位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今天,我们正在为实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的责任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让国家强盛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挑起这副担子。在挑这副担子的同时,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仍然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必须具有的精神。
今天的课内容就讲到这里,请学员们思考的问题是:关键的时候,刘伯承、邓小平以什么样的精神挑起挺进大别山这副担子?那么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好,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节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