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艰苦奋斗
【配音:黄春燕】 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大别山位于中国腹地,战略地位重要,被历代兵家称为“中原锁钥”。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来说,“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对蒋介石来说,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及长江防线,使国民党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因此“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授课:刘向阳】 毛泽东十分清楚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困难,他告诫刘伯承、邓小平,短期内创建大别山根据地是不可能的。刘邓大军一进入大别山,刘伯承、邓小平就明确指示全军:要创造大别山根据地,要经过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要求全军将士全心全意、义无反顾地创建大别山根据地。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是讲一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艰苦奋斗的故事。
【讲解:曹宇】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大批的国民党军队也尾随进入大别山,企图趁刘邓大军立足未稳之际将其消灭或挤走。为掩护1纵和3纵在鄂东和皖西的战略展开,刘伯承、邓小平指挥2纵和4纵虽成功地将国民党军队主力吸引在大别山北麓,但也暴露出了部分指战员对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艰巨性认识不足,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不够、信心不足,不愿意打硬仗、苦战的问题,1947年的9月27日,刘伯承、邓小平在光山县砖桥文氐祠召开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史称“王大湾会议”。在王大湾会议上,刘伯承说:“我们进到大别山,困难重重,但要有勇气战胜困难。”邓小平说:“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想办法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困难。”接下来我们观看一段“王大湾会议”的片段。
《挺进大别山》影视资料。
【讲解:曹宇】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尽管遇到许多困难,但怕影响部队情绪,许多干部不敢对部队讲困难。1947年的10月,在2纵连以上干部会议上,邓小平讲:“有困难是事实,但有困难并不可怕。我们干革命难免要同困难打交道,就要有克服困难的耐力。”“眼下我们虽然困难一点,我们身上还要掉几斤肉,我们还是付出一些代价,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了全国革命的胜利,这是值得的,是很光荣的。”刘伯承、邓小平率刘邓大军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地创建了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1948年1月15日,邓小平致电毛泽东:“现在看来我们业已站住了脚,不管情况如何严重,敌人是撵不走我们的。”
【讲解:曹宇】 在军事博物馆的一个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一套手工制作,面料呈浅灰色、里层为本色的粗布棉衣。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这套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自制的棉衣,虽已发黄褪色,但它见证了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
刘邓大军是穿着单衣进入大别山的。转眼到了深秋初冬的季节,大别山露寒霜重,寒风袭人。为解决10万余人过冬棉衣的问题,刘伯承、邓小平决定不给中央和大别山人民增加负担,利用部队战斗间隙自己动手解决棉衣问题。动员时,邓小平说:“全军动手缝棉衣,这件事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是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之后,全军将士染布弹棉,飞针走线,打了一场“棉衣战”。
一天,邓小平和刘伯承在警卫排的院子,看到几个战士正围着一个战士取笑打闹。原来这个战士自己做的新棉衣由于没有挖领口,新做的棉衣前襟吊得老高,被上鼓了一个包,像个“驼子”。刘伯承、邓小平见了,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刘伯承走到这个战士身边,让他把棉衣脱下来,放在门板上,并叫战士拿来一个碗。刘伯承接过碗,往领口的地方一比,比着碗口,裁剪起衣领来。刘伯承边示范边说:“缝衣也有窍门,荷包用勾针,线路要匀要密,扣门要采用倒线,裁领口可以用碗口比着裁,这样大小就会合适了。”
经过半个月的齐心努力,10多万套崭新的棉衣制成了。邓小平也兴致勃勃地把自己刚缝制的棉衣穿在身上,笑呵呵地对刘伯承说:“这穿在身上不是很好吗?我们的军队就是要有这么一个最大的长处,只要我们自己动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为此,十八旅政委李震写了首《棉衣歌》,歌中感叹到:“此事古今从未闻,千古奇迹出我军。一切困难皆可度,全在万众是一心。”
【授课:刘向阳】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当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刘邓大军靠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困难,创建了大别山根据地。新中国建立以后,毛主席、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国、是一个穷国,搞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艰苦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生活得到迅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于是,一些领导干部吃苦奋斗的意识淡薄了,不愿吃苦了,贪图安逸、不作为的多了,有的甚至堕落成腐败分子。邓小平曾经指出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最重要的失误就是“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坚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历史告诉我们,事业越是蒸蒸日上,越要艰苦奋斗。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不能丢掉艰苦奋斗这个传统。
今天就给大家讲了这些内容,那么, 请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是,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艰苦奋斗主要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给我们有什么启示。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节再见。
(责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