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07年的吴焕先,是湖北省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人,从他把马克思画像请进家门那天起,他就把自己交给了中国革命。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根据党中央指示踏上长征之路,这支队伍,年轻、勇敢、机动、灵活,焕发着蓬勃的朝气。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年龄稍大的副军长徐海东也才34岁。部队战士多是20岁没出头的小伙子,打起仗来生龙活虎,唱起歌来歌声嘹亮。长征路上,唱得最为响亮的一支进行曲,就是《红军青年战土之歌》:“红色的青年战士志气昂,好比那东方升起的太阳,英勇杀敌如猛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挡!”
1935年7月31日这一天,红二十五军拿下陕甘两省边界的公路要道双石铺,获得我红军主力正在越过川西草地继续北上的消息,吴焕先等人毅然做出西进甘肃,迎接党中央,北上会合陕甘红军的决定。于是,这支英勇善战的队伍将自己的主战场从长江流域转移到了黄河流域。
9日晚,队伍越麦积山,直逼天水城下。徐海东亲自带领一个营攻占了天水县城北关。敌人火速回援天水,妄图夹击红二十五军。
11日,红二十五军抢渡渭河成功,拿下进甘后的第二座县城——秦安。
14日,威逼静宁县城,拦腰截断了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兰公路。
17日,一举攻克隆德县城,接着翻越六盘山,进抵平凉、泾川地区。
21日,大雨滂沱,红二十五军准备在泾川城西南的四坡村横渡泾河的支流汭河,挥戈北上。不料,部队刚过一半,突然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有几个战士不幸被急流卷走。指挥部队渡河的吴焕先和一部分同志被隔在北岸。
全军哭了,雨水夹杂着泪水,化作悲痛的滔天巨浪。全军急了,“为政委报仇!”战士们怒吼着,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向敌人扑去,硬把国民党军一个团的人马压进一条深沟,然后全部奸灭。国民党军第二O八团团长马开基被当场击毙。
雨声悲泣,汭河呜咽,英雄在黎明前倒下。徐海东用汭河水洗去了英雄身上的血迹,找来全军唯一的一套新衣服,换下了英雄身上补丁摞补丁的旧衬衣。冷冷秋雨中的英雄脸色十分苍白,徐海东给他穿上一件缴获的青呢大衣,盖上毛毯,生怕秋雨会冻着他。附近村里最好的一副棺木被抬来了,吴焕先躺在这副闪着黑漆亮光的上等棺材里,被战友们埋葬在汭河南岸的泾川县郑家沟村后的小山上。泪水中的军礼格外凝重,阴云撒开了漫天的黑纱,八月的秋风里,低吟着一首关于英雄的挽歌。
红二十五军是先锋,是长征到达陕甘苏区的第一支红军。红二十五军英勇善战,队伍越打越多,是北上各路长征红军中出发时人数最少,结束时唯一人数增加的队伍,创造了长征史上的一个奇迹!红二十五军从不停步,与陕甘红军会师后,再立新功,发起了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0月,毛泽东来了,他说,红二十五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吴焕先没有走,他与神州同在,他与人民同在。听吧,《哭焕先》的祭词至今诵读在陇东高原:“狂风衰啸哭焕先,大河悲泣叹英年。武略打得千军退,文韬赢得万民赞。松涛复述谈笑音,雪花回映大刀闪。苍天无眼收政委,将士泪浇四坡前。”看吧,在泾川,在兰州,在新县,在郑州,在更多的地方,有纪念亭,有纪念碑,有塑像,有无数的人流连在英雄的英灵前。
岁月如水,灵魂如风,英雄,从来没有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