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永城市崇法寺塔周围郁郁葱葱,塔身掩映在绿树丛中。崇法寺塔已历经900多年风雨沧桑,它不仅见证了历史文化名城永城的发展,也见证了革命烈士祝捷在这里的英勇就义。

       祝捷,原名祝良瑜,1925年1月13日出生于固始县城关镇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兄妹6人中,她是最小的一个。她2岁丧父,3岁丧母,由哥嫂抚养成人。她7岁开始读书识字,曾就读于固始县新华高等女子学校。

       卢沟桥事变后,在进步老师的教育下,祝捷和许多爱国青年一起,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参加了固始抗敌青年协会、固始抗敌动委会。

       “祝捷14岁那年参加了安徽省动委会第二十一工作团,并随团南下湖北浠水和皖东开展抗日活动。”永城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亚魁介绍。

        1940年2月,祝捷和一些进步青年一起,在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护送下,越过敌伪封锁线,来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在那里,祝捷学习了共产党有关抗日战争的方针、政策,深刻地认识到了抗战的形势,明确了抗战任务,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此后,她被分配到津浦路东天长县二区任工作队员,参加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

       1942年12月,祝捷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4年她调到豫皖苏边区,任永城县山城区委组织部部长。1945年3月,祝捷调任中共雪枫县蒋口区委副书记,她指挥区武工队对此地的汉奸顽匪进行多次打击,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驻永城的豫皖苏八分区主力部队作战略转移,留下地方武装和区乡干部坚持斗争。祝捷当时已有身孕,党组织让她随军转移,但她坚定地表示:“我决不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我要和蒋口区的群众生在一起,死在一起。”

       1946年8月中旬,她与区队1个班被国民党第五十八师及还乡团1000余人包围。突围中,她在梁楼村西不幸被捕。国民党军对她用尽了种种酷刑,但她铁骨铮铮,英勇不屈。10月15日深夜,祝捷被押到县城北郊崇法寺塔旁的荒野上,敌人已经在那里挖好了一个土坑。祝捷神情自若,挺着胸膛,大义凛然地走到坑前,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跳进土坑,英勇就义,时年21岁。

       2005年,中共永城市委、市政府在祝捷烈士就义处立碑。

       “一个风华正茂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祝捷对党对革命的忠诚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张亚魁说。

(责编 :屈子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