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英雄”刘胜民
刘胜民,1955年1月出生在山东省郓城县双桥乡双桥村一个农民家庭。
1973年,刘胜民参军入伍,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工作积极,表现突出,他曾受到部队两次通令嘉奖,1983年荣立三等功一次。
1986年,刘胜民转业到郓城县公安局内保股任民警。他热爱本职工作,在刚到郓城县公安局工作的两个多月中,局里因住房紧张,无法安排住处,他没有半句怨言,每天骑自行车往返20公里回农村老家住宿,哪怕刮风下雨,上班从不迟到早退。
1988年10月27日,县城正逢大集,外地流窜扒窃分子张某,在拥挤喧哗的人群中伺机作案。11时许,张某偷得一只提包后撒腿就跑,但他的一举一动,已被治安积极分子樊祥俊发现。樊祥俊一边奋力追赶,一边大声喊叫:“抓小偷啊,快截住他!”张某趁机骑上早已备好的自行车向北逃窜。
这时,去南关执行公务的刘胜民听到喊声后,毫不犹豫地向张某追去。因正值市场成交高峰期,人群拥挤不堪。小偷接连撞倒了几个人之后,人群更加混乱。刘胜民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让小偷逃脱,将来不知又有多少人的财产受到威胁。他机警地在人缝中穿越着,眼睛紧紧盯住前面惊慌失措的小偷,追赶了大约500米,终于追上了。
刘胜民冲上去一把抓住小偷的衣领,厉声呵斥:“跟我走!”小偷连挣几下都没能挣脱,便狗急跳墙,右手迅速从身上抽出一把尖刀,朝刘胜民猛刺数刀,鲜血染红了警服,染红了脚下的土地。
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刘胜民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因流血过多,体力不支,仅能靠自身的重量来拖住小偷,小偷拼命地往前拖,1米、2米、3米……9米,就在这时,樊祥俊赶来了,在群众的帮助下将小偷擒获。
刘胜民倒在了血泊里,人们将他扶起来后,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但还是吃力地抬起左手,指向小偷,示意一定要抓住他。在送往医院抢救的路上,刘胜民因伤势严重,流血过多,心脏停止了跳动。
1988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刘胜民为革命烈士;1988年12月16日,公安部追授他为一级英雄模范;1989年1月27日,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他“青年护法勇士”光荣称号;共青团菏泽地委、中共郓城县直机关党委分别授予他“青年英雄”和“模范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戎冠秀,女,1896年生,河北平山人,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下盘松村妇女救国会会长、八路军伤病员转运站站长。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她带领全村妇女积极拥军支前,救护伤员。1941年至1943年间,日伪军对晋察冀边区连续发动多次惨绝人寰的大“扫荡”。在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戎冠秀带领全村妇女为战士们送水、送饭,转运伤员。在严重缺医少药的条件下,为了救治伤员,她用温开水清洗创伤,用中草药敷伤口,给伤员喂饭。在她的精心救护下,很多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八路军指战员恢复了健康,重返前线。人们都亲切地称她“戎妈妈”。
1944年2月,戎冠秀光荣地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被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在荣誉面前,戎冠秀不骄不躁,把奖给她的骡子和农具全部贡献出来,带领群众掀起了支援前线的大生产运动,同年被晋察冀边区评为劳动模范。
解放战争时期,戎冠秀为了支援前线、保卫解放区,走村串户动员男子参军打仗,妇女生产支前,并把最小的儿子送上前线。在她的带领下,革命老区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竞相上战场的动人情景。她积极组织妇女做军鞋、送军粮,出色完成了各项支前任务。在她的带动下,晋察冀解放区涌现出一大批“戎冠秀小组”,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戎冠秀继续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积极参加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历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生产队队长、中共平山县委委员、平山县妇女联合会名誉主任。她作为特别邀请人士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1950年9月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后又多次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会议和拥军优属表彰会议。先后当选为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三、第四届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四届执行委员会委员。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改革开放后,年逾八旬的戎冠秀积极参加家乡的建设事业,为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献计献策。她一如既往地关心人民子弟兵,不顾年老体弱,向边防战士赠送锦旗,写慰问信,鼓励他们安心卫国戍边。
1989年8月12日,戎冠秀因病逝世,享年93岁。
“模范团政委”杨崇元
杨崇元,1947年出生于江苏六合。1968年3月应征入伍,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排长、干事、政治教导员、组织处副处长、团政治委员等职。上校军衔。他热爱部队,忠于职守,多次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和优秀共产党员,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
1986年8月,刚从国防大学毕业的杨崇元调到基础较差的某炮兵团任政治委员。在全团军人大会上,杨崇元将创建“廉洁、公道、求实”的先进团党委的措施公布于众,请大家监督执行,并表示:“我是团党委书记,理应做标杆,我做不到先挨板子。”
杨崇元说到做到,他团结和带领党委班子,齐心协力抓部队建设;管理干部坚持原则,祛邪扶正,赏罚严明;平时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结合部队建设的实际及时解决问题。他作风深入,工作扎实,在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坚持下基层调查研究,帮助连队解决实际问题。担任政委两年多时间里,他下基层调查研究三百多天,其中在连队蹲点一百多天。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团结带领“一班人”顽强拼搏,为改变所在部队面貌作出了贡献。
1987年,杨崇元带领全团在师和集团军组织的考核中夺得7项第一,他和团长被集团军党委评为“一对好主官”。1988年,他所在团党委被集团军评为先进团党委。杨崇元具有许多与焦裕禄相同的宝贵精神,官兵赞誉他是“军中焦裕禄”,党委一班人称赞他是“廉洁奉公的好班长”。
1988年11月,杨崇元在连队蹲点时,糖尿病病情加重。结束蹲点回机关后,他继续坚持抱病撰写文章,布置年终工作总结。12月29日,他的病情突然恶化,被送进医院抢救。生命垂危之际,他嘱咐妻子,不要向组织提个人要求。1989年1月1日,杨崇元病逝,时年42岁。
1990年2月1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追授杨崇元“模范团政委”荣誉称号。
“崇元精神”是杨崇元留给家乡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为纪念他,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黄中村正在建设杨崇元先进事迹陈列室,在未来形成以红色军旅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基地。横梁街道黄中村委会副主任黄承红告诉记者,他们经常在党员活动日邀请村里的老人来讲述杨崇元的事迹。“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建立杨崇元先进事迹陈列室,把他的先进事迹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后人记住他,并向他学习。”
缉毒英雄陈建军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公安局的警史馆,一本红皮持枪证静静地躺在展柜里。翻开的内页上写着年龄“21”,前方放置的说明牌上写着“陈建军烈士遗物”。革命烈士、一级英模陈建军,牺牲在缉毒战线时年仅25岁。
陈建军是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人。1982年,我国第一支缉毒专业队伍在云南诞生。也是在这一年,陈建军成为砚山县公安局缉毒队的一名民警。在参加公安工作的几年间,他先后24次只身深入虎穴,擒获毒品犯罪分子19人,缴获鸦片50余公斤,为打击贩毒犯罪活动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7年12月13日,在执行缉毒侦查任务时,陈建军扮成“老板”携带大量现金与贩毒犯罪分子接头。但狡猾的犯罪分子临时改变交易地点,陈建军来不及通知战友。15日,他只身进入“虎穴”与6名贩毒犯罪分子周旋。在人赃俱获时,犯罪分子突然持火药枪开枪拒捕,陈建军在腹部受伤的情况下果断还击,击毙一名罪犯。为保护巨款和缴获的7.5公斤鸦片,他以顽强的毅力同犯罪分子英勇搏斗,又击伤一人,终因寡不敌众,被对方持木棒击中头部后,流血过多,不幸壮烈牺牲。
陈建军的领导和战友们赶到现场后,化悲痛为力量,在两个小时内抓获了5名犯罪分子,夺回了巨款和毒品。
陈建军牺牲后,1988年2月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4月云南省政府批准陈建军为革命烈士,同年5月被公安部追授为一级英雄模范。
便衣神探梁学章
梁学章,1965年9月出生,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良乡村人,1985年7月从淄博人民警察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淄博市公安局张店分局刑警队工作,成为一名便衣警察。参加工作3年多,他共抓获357名犯罪嫌疑人,13次光荣负伤。
1986年除夕下午,梁学章和队长李行广从火车站紧紧跟踪5名形迹可疑的男青年,足足跟了两个多小时。最后这几名男青年手持刀具凶相毕露,梁学章临危不惧,和队长一同与歹徒展开了激烈搏斗,5名歹徒全被擒获,梁学章却在搏斗中被歹徒用匕首刺伤多处。
1987年2月,梁学章参与侦破一起重大贩毒团伙案件,他化装成乞丐,5天5夜跟乞丐睡在一起,直到抓获嫌疑人。
1987年夏秋之间,为侦破张店区连续发生的几起夜晚拦截妇女强奸案,梁学章和同事在附近玉米地里连续蹲守了7个夜晚,最终在犯罪嫌疑人再次作案时当场将其抓获。
1988年12月,为抓捕一名全国通缉的特大盗窃犯罪嫌疑人,梁学章和战友连续7个昼夜没有休息好。12月23日晚,梁学章机警地盘查并发现了这名通缉犯。面对手持凶器的通缉犯,梁学章舍生忘死,在头、颈9处负伤,主动脉被刺破的情况下,仍顽强搏斗,最终在群众协助下将通缉犯制伏。梁学章却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同年12月31日,梁学章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1989年1月19日被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一级英雄模范杨光斌
杨光斌,1953年出生于湖北襄阳汉江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1975年参加公安工作,生前系湖北省襄樊市公安局樊东分局(现襄阳市公安局樊城分局)清河口派出所民警,曾多次立功受奖。在一次出警缉捕持枪歹徒过程中遭遇歹徒顽抗,杨光斌虽身中5弹,仍英勇还击,当场击毙歹徒后壮烈牺牲,年仅36岁。
1989年6月9日晚,杨光斌带领3名干警和联防队员前往盗枪、持枪抢劫杀人罪犯李兴章住处查捕时,李兴章突然端起冲锋枪顽抗。在危险时刻,杨光斌沉着冷静,指挥一名同志去屋后包抄,一名同志疏散周围的群众以保护群众安全。
李兴章见无路可逃,疯狂地开枪扫射,杨光斌英勇还击,击中李兴章胸部、腹部,自己也身中5弹。李兴章垂死挣扎,冲出房门,企图对群众扫射。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杨光斌以惊人的毅力,强忍巨大伤痛,对准李兴章头部开枪,李兴章当场被击毙。杨光斌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
1989年,杨光斌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烈士,同年8月4日,被公安部追授为一级英雄模范。30年来,每年清明节,襄阳市、樊城区两级公安局和清河口派出所,都组织民警前往安放杨光斌骨灰的襄阳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祭奠,慰藉英灵,鼓舞士气。
据了解,清河口派出所荣誉室近期刚刚建好,准备将杨光斌的遗物陈列在荣誉室,激励更多的民警向他学习。
舍生忘死阳兆贵
“如果遇到危急情况,我也会像爸爸那样毫不犹豫向前!”云南省新平县公安局民警欧阳艳姝说。
欧阳艳姝的爸爸叫阳兆贵,生前系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公安局侦技科科长。当发现犯罪分子企图逃跑时,他毫不畏惧地与其展开殊死搏斗。不幸中枪后,他坚持让战友先抓捕罪犯,自己却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阳兆贵,1955年出生,新平县人,中共党员。1977年3月调入新平县公安局担任法医。在担任法医的12年里,阳兆贵走遍了全县的每一个村寨,共检验活体、尸体约300具,且全部作出了正确结论。
1989年8月16日,新平县工人俱乐部、文化馆价值千余元的录像机等设备被人偷走。接报后,阳兆贵先与同事去现场进行了细致勘查。17日凌晨,得知有工人在一个菜地的窝棚里捡到一台录像机和一些录像带,阳兆贵立即赶去了解情况并确定这就是被盗赃物。经商议,专案组决定在赃物现场蹲守抓捕罪犯,并布置了几个守候点。
凌晨4时许,另一守候点的同志发现一高一矮两个青年鬼鬼祟祟地向藏赃物地点走去,形迹十分可疑。没多久,高个青年从小巷窜出观察动静,又顺原路返回。为了防止对方逃跑,阳兆贵不顾自身安危、只身悄悄地跟踪而去。走到照相馆门前时,矮个青年抱着一包东西突然出现。正面遭遇罪犯的阳兆贵无法和战友们取得联系,他当机立断,大声喝道:“站住!”矮个青年丢下赃物后见已无法脱身,便掏出手枪向阳兆贵射击。阳兆贵腹部中弹,主动脉被击穿,鲜血直流。听见枪声的战友赶来扶他时,他却吃力地说:“不要管我,嫌疑人有枪,赶快追!”随后,他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凌晨5时50分,阳兆贵因伤势过重,再也没能醒来。这一年,阳兆贵分别被云南省和公安部追认为革命烈士和授予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2005年,欧阳艳姝从云南警官学院毕业后,也和父亲当年一样,成了新平县公安局的一名民警。
转眼间,英雄已经离开我们30年。30年来,每逢清明,新平县公安局都组织英雄生前战友和公安民警来到阳兆贵墓前,缅怀烈士忠魂、继承英雄遗志。
烈火英雄杨永
走进杨永烈士生前所在的消防二中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及楼梯两壁的队史墙,1989年黄岛油库“8·12”灭火的场景赫然在目。在那场灭火战斗中,当油罐即将爆炸时,杨永坚持留在现场指挥战友和消防车辆撤离,献出了自己年仅33岁的生命。
杨永,安徽定远人,1975年参加公安消防工作,198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青岛港公安局消防大队第二中队民警、班长、副中队长、政治指导员、中队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在历次灭火战斗中,英勇顽强,科学指挥,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作出了贡献。
1989年8月12日,青岛港黄岛油库5号油罐因雷击起火,严重威胁着油区的其他油罐以及二期油区、输油码头和青岛港务局成品油库、黄岛发电厂的安全。接警后,杨永迅速率两辆消防车直赴火灾现场。
面对熊熊大火,杨永镇定自若,组织人员把50桶泡沫液搬出库房,为大部队到达后立即展开灭火战斗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同时,他带民警深入现场侦查火情,发现距正在燃烧的5号油罐30米下风处有4个存放30多吨汽油、柴油的成品油罐正在受到熊熊烈火的严重威胁,一旦发生爆炸,不仅会造成众多人员的伤亡,而且火势会迅速向北蔓延,直接威胁到黄岛二期油罐区和油港公司输油设备的安全。杨永果断地指挥灭火人员立即向成品油罐射水冷却,同时组织人员用湿棉被和湿草袋保护成品油罐,有效地阻止了火势向北蔓延。
战斗中杨永脚部受伤,领导劝他回队休息,他只是在卫生室简单包扎了一下又迅速返回火场前线。当走到距消防车约10米远时,5号油罐的烈火突然猛烈燃烧起来并迅速向南压了下来,凭着多年的火场经验,他预感到危险即将发生,在上级已下达撤退命令的情况下,杨永置生命于不顾,继续向前召唤战友撤退。这时4号油罐突然起火爆燃,杨永牺牲。
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杨永“灭火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公安部授予他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模范。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追授其“灭火勇士”荣誉称号,中共青岛市委追授其为“青岛市模范共产党员”。
灭火英雄闫正连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油库原4号罐的基座旁,烈士纪念亭巍然矗立,仿佛在诉说着30年前刻骨铭心的灭火战斗。
闫正连,1963年12月出生于山东临沂,1982年12月应征入伍,来到青岛市消防支队成为一名消防兵。1983年闫正连担任班长职务,所带的班连续五年被评为尖子班。1986年1月闫正连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6年多,闫正连共参加灭火战斗400多次,先后7次立功受奖。
1989年8月12日9时55分许,黄岛油库5号油罐因雷击爆炸起火,1.6万吨原油燃烧奔泻,严重威胁着周围大小15个油罐和国家重点工程安全。10时15分,闫正连奉命带领消防车和战士飞奔火场,担负着5号油罐东侧30米处4号油罐的冷却任务。熊熊的烈火将消防车油漆烧烤脱落。闫正连的头盔面罩被烤变形,但他始终战斗在最前沿,连续3个多小时不下火线。
l4时许,风向突变。5号油罐的烈火向4号油罐压下来,罐壁泛起股股白烟,更大的灾难就要发生。面对险境,闫正连沉着冷静,他一面指挥再调两支水枪加强喷水力量,一面带领前沿阵地的战士向空中喷水,在两个油罐间筑成水幕,试图阻止火势蔓延。
风大火猛,形势恶化,指挥员果断下达了撤离现场的命令。这时,闫正连不顾个人安危首先指挥战士们撤离。当多数人撤下后,闫正连回头发现两名新战士还在抱枪射水,赶紧边喊边向他们跑去。正当他和两名新战士退离时,一声巨响,4号油罐爆炸,水泥块横飞,烈焰高达几百米,数千吨原油化作一片火海,闫正连和两名新战士被近千度的油火吞噬,壮烈牺牲。
在爆炸时,青岛市消防支队共有14名消防官兵壮烈牺牲,80余人受伤。其中,一中队牺牲4人,受伤15人,人员伤亡过半,是全支队损失最大的一个中队。
1989年8月19日,武警总部批准闫正连为革命烈士。1989年9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闫正连“灭火战斗英雄”称号,颁发“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89年,青岛市消防支队一中队因在黄岛灭火抢险战斗中表现突出,被荣记集体一等功。
(均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