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黄大年(1958年8月28日——2017年1月8日),男,广西南宁市人,汉族。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第二批)。 曾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017年1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
    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黄大年在世时,常与同事谈起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他曾在朋友圈里提出“黄大年之问”——“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2009年的深冬,他抛却了在英国功成名就的生活,辞职、卖房、劝妻子转让经营多年的诊所,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
    很多人评价他是“纯粹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什么职务也不要,就想为祖国做些事”,很多人评价他是“另类的科学家”,因为他对待科研只一句“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他,在地球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国外某知名媒体评论说:他回到中国,足以让某国的航母演习舰队后退100海里!
    很多人都对他放弃富足的生活毅然回国表示不解。他却用两个字回答——情怀。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正是由于黄大年先生对祖国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他才会以只争朝夕作为精神动力,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任劳任怨,毫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用生命的极限去勇敢地挑战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不可能。进而奋起直追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让世界为中国拥有黄大年这样的科学家为之震惊。而这,就是蕴藏在黄大年心中“我爱你,中国”,凝聚成的伟大精神财富;而这,就是黄大年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
(责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