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防控是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的关键所在,基层干部是落实基层防控力量的关键力量。面对疫情我市广大基层干部挺身而出,勇当前锋,以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担当,既做“指挥员”,也当“排头兵”,成为地方党员群众身边的主心骨和贴心人。今天市委组织部、信阳日报社联合推出党员战“疫”日记第二十三期。

以村为家的余国霞

  余国霞,46岁,中共党员,沙窝镇王山村人,一位朴实的女村干部,她做事风风火火,干工作任劳任怨。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余国霞以村为家,始终战斗在防疫一线。

  “不像个好妈妈”。腊月28夜晚,余国霞回到县里的家中,她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丈夫和儿子了。平时一直在村,丈夫又在外务工,儿子被送到信阳市里去上寄宿制小学,也就只有逢年过节一家人才能好好亲近亲近。然而没过两天,全县疫情防控工作就开始了。余国霞有犹豫、有不舍,但还是很快收拾好换洗衣物,匆忙赶回了王山村。“你一点都不像个好妈妈,总是随时就把我丢下”,这是年仅10岁儿子的委屈。心里纵然有无限内疚和亏欠,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余国霞也很快进入战斗状态,一心扑在了防疫工作上。一遍遍排查武汉返乡人员,再一个个把详细信息录入表中,凌晨一点多,王山村部的灯还亮着,余国霞摘了眼镜活动下脖子,又在键盘上敲打起来。

  “比男的还能奔”。忙忙碌碌到了初三,村里一名群众突发意外受伤,急需到洛阳正骨医院去治疗,特殊时期这可不好办。余国霞一边向镇里报告情况,一边多方打听联系车,和支书朱灿平一起安排好村里的防疫工作后,两人亲自随车送村民前往洛阳治病去。安顿好一切,回到村里已经是初四夜晚十点多了。“你可真不像个女人,比男的还能奔”,得知余国霞这几天“打仗”一般的生活,丈夫既无奈又有点骄傲地说。

  “像是我们的家人”。事不赶巧,初七这天余国霞正在村里走访宣传疫情防控,又得知贫困户张圣富的厨房被烧了。她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忙活了半上午,帮张圣富把东西收拾妥当,又买好米面油等生活物资送到他的家中,顺便叮嘱道,好好待在家里防疫别出来,有困难找村里。“她一点也不像个村干部,她是我们的家人”,这是王山村村民的心声。

  “像是多年好友”。初九下午四点,余国霞正挨个打电话对湖北返乡人员“一天两询问”。打到孕妇李春红手机上的时候,她婆婆焦急地告诉余国霞,李春红肚子痛,可能是要生了,求她想想办法。此时全镇交通已管制,镇卫生院的救护车送发热病人去了县里,李春红又还在隔离期,这可急坏了余国霞。她一边请村医汪丽去李春红家帮忙照看,一边四处联系车辆,在镇卫生院的全力帮助下开好通行证明,最终只用了短短半小时就将李春红送上去往县医院的车。晚上7点50,李春红顺利生下男宝。“余主任根本就不像一个陌生人,她像多年的至交好友一样帮助我”,外地媳妇李春红哽咽着说。

席地而眠的晏乃君

  有一种感动,让人心酸;有一种付出,是席地而眠。照片中瘫坐在地上沉睡的中年人是光山县槐店乡晏岗村党总支书记晏乃君,57岁的他自防控疫情开始,在工作岗位上连续奋战,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极度疲惫的他本来只是想在暖和的太阳下歇歇脚,没成想就这样瘫坐在地上睡着了。

  晏乃君承担着守护全村百姓生命安康的重任。尽管多方宣传不要返乡回村,但晏岗村距离武汉不到3个小时车程,仍有59人从湖北返村,其中重点人员14人,均在家自行隔离中。村里抗疫工作压力大,担子重,形势严峻。

  村民晏德义的父亲去世。在这个特殊时期,不管是操办丧事,还是亲友聚餐,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槐店乡派出所、应急办、食监所工作人员和晏岗村红白理事会立即上门,劝说晏德义从速简办。经过大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晏德义主动配合,迅速从简办理了父亲的丧事。

  为了防止疫情扩散,晏岗村招募了28名党员志愿者,封锁了入村的所有路口,只留下一个主路口作为应急通道,并对进出村庄的人员进行严格登记测温,发现异常及时报备隔离。每天早上7时,晏乃君准时带着党员志愿者到村主路防疫检测点换班,并查看出入口登记表。随后,晏乃君和3名村“两委”干部分组包片,挨家挨户走访,排查从湖北及外地返乡人员,监测重点人员体温,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每一轮走访完成需要整整3个小时,接着就是为志愿者和保洁员送口罩、手套、泡面、热水等物资。为了给一线抗疫同志提供安全保障,晏乃君联系村里的成功人士捐资,筹措了9.1万元为村民购买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发放给村民。说起防控压力,晏乃君说:“我不觉得辛苦,只要乡亲们都平平安安,一切都值得。我的目标是全村村民没有1人受到病毒的伤害。我相信,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们村两委的努力下,在大伙儿的配合下,我们一定能打赢疫情阻击战!”

(责编 :屈子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