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春来万物新,防疫就业同步功。
3月7日至9日,连续3天,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的劳务大军搭载着一趟趟专车、专列、包机,或至长三角,或到珠三角,追逐着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信阳是劳务输出大市,常年在外务工经商者249万有余,劳务收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群众脱贫摘帽的重要支撑。今年春节,全市返乡务工者99.4万人,一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自湖北蔓延至全国,阻断了返工的步伐。
“防控阻击战、发展主动仗,两战都得打,两战都要赢!”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坚定地说,“支持推动农民工健康、安全返岗就业,是打好发展主动仗的应有之义,是奋力实现‘两个更好’的具体行动,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必须抓紧抓好!”
一声令下,全市上下多部门协同作战,多举措全力推进,主动对接,靠前服务,掀起外出务工人员返岗就业热潮,探索出务工人员“外出有组织、健康有监测、出行有保障、到站有交接、就业有门路”的劳务输出工作新路径。
一头务工难 一头用工难
点亮“一路绿灯”推动“点对点接送”
为全力保障农民工有序返岗,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各县区第一时间成立服务农民工稳就业工作专班。建立起本地企业用工、外地企业用工、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三本账”,通过县、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微信群,发布信息、宣传政策、指导创业、服务就业。
“没想到政府这么给力,事事想在前……”浙江省义乌市招工组第33组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从与息县县政府对接,到近500人登上22辆大巴车,满打满算只用了3天,为我们节约了很多时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前沿海产业发达地区复工复产用工需求量很大,推进农民工及时返岗就业是大家共同的期盼。然而,一头是本地群众“务工难”,一头是外地企业“用工难”,如何做到“两头尖”?基于浙江、河南建立的两省疫情防控“健康码”互认合作关系,信阳通过“点对点”服务,开创“企业组团式订单、政府保姆式服务”跨省劳务合作路径,对浙江省提供的返工名册精准排查、组织健康检查。
各级各部门在确保疫情防控万无一失的前提下,全力以赴为各地招工组搞做好接洽、招工信息发布、务工人员召集、卫生健康防疫检测、运输车辆保障等服务工作。为最大限度提高办事便利化,务工人员通过电话、微信报名,扫描二维码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岗位等详细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络、微信等方式提供外出健康证明。
大力开展网络招聘对接服务活动,依托 “互联网+就业创业”系统等网络平台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定点培训学校,利用“河南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中国职业培训在线”等5家网络职业培训平台,积极推行线上培训,让更多农民工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包大巴 包专列 包飞机
施行“三送服务”保障“输得出”
在信阳市政府为浙江温州、台州、义乌三地派来的复工返岗专班召开的专题协调会上,听到信阳市一系列助力返岗复工的“硬核”举措,台州市椒江区相关负责人坐不住了:“我要带着劳务大军直飞回去!”
市务工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组建了外出务工工作组,通过开通就业直通车、加强与外地联系、强化劳务协作,统筹协调企业复工复产用工保障和劳务输出工作,为我市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点对点“三送”服务。
信阳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开展定制客运服务,实行“点对点”包车运输和定制通勤运输,全力做好务工人员复工复产返岗运输服务工作。明港机场先后与东航、华夏、吉祥、北部湾等航空公司沟通联系,达成初步包机协议,提前7天可满足包机需求。信阳火车站首次开通直达列车,并在北站房开辟复工旅客绿色通道,有序引导旅客保持距离进站、分散隔位候车。全市交警部门主动服务,摸清农民工集中出行人数、时间、地点、护送需求等信息,制定护送计划……
开往春天的“复工专车”一路绿灯——
2月14日上午,新县率先开启“务工就业直通车”,27名务工人员踏上复工旅程。3月6日上午,22辆贴有“河南息县赴浙江就业直通车”的大巴车,载着483名返岗务工人员直达浙江义乌。3月7日下午,我市1255名务工人员乘坐由信阳火车站发出的首趟专列返岗复工……
为确保用工地和用人单位安心、放心,信阳各级各相关部门加强供需对接,主动担当服务,抓好务工专车、专列和专机运输服务保障工作。在落实体温检测、信息登记等工作的同时,随车配备有消毒液、消毒喷壶、一次性手套等防疫物资,降低劳务人员返岗途中引发交叉感染等风险。上海铁路局、广州铁路局、郑州铁路局纷纷支援信阳老区保障列车直达。
截至3月9日,全市已返岗就业人员80.7万人,占春节期间返乡农民工的81.1%。其中,省内返岗就业18.5万人、省外返岗就业62.2万。共组织专车3243班次,有组织输送87494人。仅7日至9日3天,信阳开出5趟外出务工专列,向省外输送近7000人。
出门进车门 下车进厂门
打通“最后一公里”放飞“弄潮儿”
“旅客朋友们,前方到站——上海站,请大家提前收拾好行李物品,按次序准备下车……”3月8日下午,上海专列K4108徐徐进站,1320名信阳务工人员顺利抵达上海。来到异地他乡,信阳人的精气神不能丢。
新县田铺乡河铺村38岁的舒培松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一下车,手提大包小包,依然昂首阔步。12年前,舒培松带着梦想,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做过小商品批发,投资过早餐生意,但都没成功。”舒培松说,吃苦耐劳是大别山儿女的品质,他不想着一夜暴富,于是选择一家快餐店送餐。由于踏实能干,舒培松的工资由每月的几百元,涨到现在的8000余元。一家四口在上海虽不富裕,但很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去我们田铺大塆那天,我正在为客户送餐,当时太激动了……”舒培松说,“我反复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相关报道,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不会忘记,作为一名革命老区的在外务工人员,我不会给家乡丢人。”
列车停稳后,务工人员有序排队下车。在列车员的引导下,大家依次接受体温测量和身份核验。此时站前广场,上海市多家企业负责人早已等候接站。见到老熟人,嘉定区莱宝镀膜厂负责人激动不已地说:“要不是有这专列,我们厂都快运转不开了。”
无缝衔接方能善始善终。服务返岗复工,不仅解决“怎么去”,还要统筹解决“去得好”的问题。专车、专列、包机各随行保障人员不仅把农民工安全顺利地送到他们的企业、车间,还做好到岗复工后续的日常疫情管控监测机制的有效衔接,打通农民工返岗“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