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县赤城街道坚持“试点推进、因地施策”,率先在北街社区打造“红色小院”,将城市基层治理端口前移至居民院落,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小投入实现大温馨。赤城街道党工委结合老旧小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经济不宽裕的实际情况,发挥北街社区网格化管理优势,评选出3名党员中心户,采用党员中心户自愿提供桌椅板凳,社区投入资金2000余元帮助添置民生信箱和便民设施等方式,建设“红色小院”3处。自“红色小院”落成以来,小小院落成为了周边居民闲时的聚集地、难时的求助地,打破了社区中“门与门”“墙与墙”之间的壁垒,使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以更亲民化方式延伸到居民家门口。每逢重要传统节日,社区都会邀请留守老人参与红色小院活动,在这里,邻里之间亲近感、归属感与日俱增。
小板凳连接大民生。在“红色小院”通过“板凳课堂”的形式,集中收集社区内居民各类诉求,把群众“上访”反映问题,变党员“下访”搜集问题,为居民协商议事、矛盾纠纷调解提供阵地,进一步推动打造“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近半年来,“红色小院”开展“板凳课堂”13期,搜集民生问题20余个,结合反馈问题,新安装路灯7盏、整修杂乱线路2000余米。在北大街提质改造过程中,通过“板凳课堂”收集群众关于老城改造的意见建议70余条,逐一反馈至改造指挥部,并高效解决老城改造导致的临时性用水困难;在无物业管理的汇文小区,北街社区以“板凳课堂”恳谈会的形式,现场搜集关于人居环境提升的意见建议,并推选3名党支部委员和3名楼栋长,帮助协调解决居民反映的民生问题。在党支部和自管会的推动下,小区居民主动清理杂物、自觉维护环境,还筹资7000余元,用于添置健身娱乐器材,有效提升小区生活品质。
小院落推动大治理。赤城街道北街社区居民1.3万人,两委“班子”成员6人,基层治理人手紧张。为确保“红色小院”务实管用,赤城街道党工委增派2名党建指导员,加强对“院落党支部”和党员中心户的业务指导,厘清“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和院落党支部”的工作职能,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在疫情防控中,北街社区新冠疫苗接种率最高,中高风险返乡人员排查最准;在人居环境整治中,退休老党员自发小区卫生监督员,10余名社区党员积极开展卫生整理,累计清除卫生死角10余个、涂白墙体1700平米、整理杂乱电线2千米,大幅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