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省扶贫办、省驻村办联合推出大河爱心助学特别行动,邀请全省驻村第一书记推荐身边需要帮助的寒门学子,对其发放募集而来的公益助学款,助其成材。
治穷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大河爱心助学特别行动,犹如盛夏清风,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带来了一瓣心香,也引发人们对更好解决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很多家庭之所以贫困,与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关系很大。有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难以找到挣钱门路;有的家庭,孩子上学花销很大,因学致贫。而这两种现象,在一个贫困家庭又往往同时叠加,益发增加了脱贫的难度,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在人们印象中,主要是贫困家庭供养子女读大学所导致。实际上,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压力也不小。有的山区贫困农户,家里两个孩子在镇上或者县里上学,主妇不得不到乡镇或县城租房接送孩子,家里的地也流转出去,一家四口全靠男主人一个人打工养活,这样的家庭很难脱贫致富。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扶贫也要精准施策、对症下药。栾川县建设寄宿小学,三年级以上就寄宿,既方便学生上学,又能把家庭劳动力解放出来,通过打零工、搞家庭养殖或者蔬菜大棚干活挣钱。郸城县制定了教育扶贫开发中长期规划,每年用于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30%以上。各地的积极探索告诉我们:教育扶贫,大有文章可做。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各阶段教育保障和资助制度,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实施贫困地区教师支持计划,突出解决好山区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难问题,加强贫困农户职业技能培训,不折不扣落实“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教育扶贫政策……全社会齐心协力,帮助贫困家庭摆脱教育不足的桎梏,他们就一定能彻底跳出贫穷的泥沼,奔向致富的大道。
一个贫困家庭即使现在贫困,只要孩子健康、好学,从长远看这个家庭就有希望。一个贫困农民哪怕目前一无所有,只要接受合适的教育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就能创造幸福的生活。教育扶贫,治根治本,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