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鸿雁计划”做优人才大文章

 近年来,淮滨县紧紧抓住全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特色农业人才示范基地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体制,统筹抓好“六支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今年以来,我们又积极借力全市“鸿雁计划”,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水平。

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不拘一格降人才。淮滨县共有19个乡镇、办事处,76万人,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和人力资源小县。近年来,为转型升级,淮滨县提出“抓基层,打基础,拉高标杆,激活细胞,跨越奋进”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六大淮滨建设”的奋斗目标,即,建设现代农业淮滨,打造农村新天地;建设产业集聚淮滨,促进工业提速增效;建设生态园林淮滨,做足水乡水景文章;建设活力开放淮滨,巧借外势鼓足后劲;建设特色文化淮滨,树好淮河文化品牌;建设幸福和谐淮滨,全面提升魅力淮滨形象,着重推出“六大淮滨建设”重点项目6大类80多个,涉及全县工业、农业、城建、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事业需要人才,事业召唤人才,事业聚集人才,多年来,我县一直重视在外人才对淮滨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不断加强与在外人才的沟通和联系,至2012年上半年,我县已基本建立起较完备的在外各类人才信息库,入库人员达750多人。2013年我们对入库人才信息进行了及时跟踪和完善。

畅通渠道,引导在外人才来淮创业。为吸引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发挥作用,我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一是设立招商网点。为发挥在外人才的作用,确保引资、引智、引才取得明显成效,从2012年开始,我县先后在深圳、上海、绍兴等经济发达地区和我县外出人才集聚的地区设立招商引资点,由县直职能部门科级干部进行蹲点常年招商,驻点人员通过定期举办项目推介会实现政策招商。二是成立招商小分队。由县领导带队,职能部门参与,通过定期拜访在外成功人士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实现重点招商。三是办好招商网站。县政府把招商项目在政府网站进行公布,并通过招商网点、在外人员手机平台等形式进行发布和告知,实现网上招商。四是亲情招商。利用成功人士探亲返乡之机,通过实地考察和典型介绍,适时推介我县招商项目和招商政策,提高招商成功率。五是转变作风,提高招商效率。今年6月以来,我县开展了“抓干部作风转变,促突出问题解”专项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在全县实现亲商、安商、便商的工作氛围,实现招商一站式服务和零阻碍,对落户项目实行保姆式的服务。常年为集聚区储备土地2000亩左右,满足了工业项目用地需要。建立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和顺发展投资公司,为产业聚集区建设和工业企业融资近10亿元;制定出台了《淮滨县金融机构支持产业集聚区和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累计为企业融资40多亿元,有效解决了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建立工岗快递、用工信息、职业培训等平台,为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输送工人3000多人,及时缓解了工业企业招工用工难问题。今年全县成功签订合作项目23个,投资总额54亿元。全年实现到位省外资金12亿元,外贸出口924万美元,引进外资3100万美元。

密切联系,引导拔尖人才服务基层服务。一是分类组成专家服务团。我县现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3人,其中市级3人,县级80人,涉及20个行业33个单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行业特点。据此,县人才办把拔尖人才分别组成农业、林业、畜牧、教育、卫生、城建、文化等专家服务组,明确牵头单位和带队人员,主动到基层开展相关服务活动和结对帮扶活动。二是公布拔尖人才信息,提高服务效果,今年5月份,县人才办把拔尖人才姓名、单位、技术职务、服务内容和联系方式在县党建网站全部进行了公开,要求所有拔尖人才全年下基层服务不少于2次,时间累计不少于5天,每次活动都要有记录,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我县现有人才工作联络员40多人,涉及19个乡镇(办事处)和县直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定期召开例会,分解工作任务,共同推进拔尖人才服务基层制度的落实。四是跟踪问效。县人才办每半年分别到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召开座谈会听取工作汇报,指导和督促拔尖人才开展基层服务活动。五是政策激励。年终,县人才办会同人才所在单位对拔尖人才年度目标和服务基层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发放政府津贴和下次选拔的重要依据,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职称和参评先进,2013年,市级拔尖人才共开展基层服务联系点12次,组织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科技特派员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20多次,发放资料5000多份。

(责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