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人才正能量共建大美浉河
扶 林
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能起到支撑作用,还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从长远来看,加快浉河区的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人才。浉河区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更高的眼界、更广的思路、更宽的胸襟,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立业、创业,使各类人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各得其所。
一、建机制,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科学的制度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是确保各项工作落实的关键。浉河区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宏观管理机制和有利于人才作用发挥的基础性平台,为各类人才投身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建立了推动工作的各项制度。建立人才工作责任制度。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结合人事变动情况,调整充实了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浉河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了20个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统筹推进全区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提升人才工作合力。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交流阶段性工作目标执行情况,研究人才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分片到实地了解人才创业情况,加强督导。建立考核奖惩制度。认真落实试验区建设对人才工作的要求,制定下发了《浉河区人才引领工作量化考评细则》,每月对各成员单位和乡镇办事处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和通报,把平时督查与年终考核结果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年终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是建立了社会人才工作站。立足于大人才的工作格局,把16个乡镇、办事处的党员服务中心,统一整合为社会人才工作站,把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党员志愿者全部纳入管理,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对各类人才投身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全面地了解,摸清了底子,掌握了动态。目前,全区乡镇办的人才库录入总量已达2.8万余人,为全面推进“四区”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全面实施了“鸿雁计划”。按照市委组织部2013年全市组织工作项目化管理的要求,大力实施“鸿雁计划”,全面启动浉河区籍在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浉河区籍在外人才数据库,印发《致浉河籍在外优秀人才一封信》,在浉河党建网设立浉河籍在外优秀人才服务家乡建设意向专栏,鼓励引导他们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项目、资金等各方面优势,投身大美浉河建设。实施拔尖人才服务基层计划,每个乡镇办事处将通过“鸿雁计划”的实施,完成3—5个规模大、效益好、有一定影响的创业项目,全区将推出60个以上特色突出、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项目。
二、出政策,激发人才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要吸引人才,政策是关键,环境是重要条件。浉河区通过创新人才政策,激活人才专业效能,让人才能够主动进行创新与创造,投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创新鼓励支持政策。结合实际,出台了《浉河区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的实施细则》,鼓励、引导机关党政人才到农村流转土地,创办、领办各类经济实体。对这些到农村创业的人才,坚决落实“三不变、四优先”政策,即身份不变、原任职务不变、工资待遇不变,优先晋升职称、优先安排项目资金、优先提拔使用、优先推荐为市区级拔尖人才。区财政还专门拿出57万元,对农村创业有功人员进行了奖励,还通过公开推荐,使3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2名社区支部书记、1名大学生村干部享受副科级待遇。
二是创新培训培养政策。制定《关于全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实施方案》,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茶产业“6316”振兴工程,由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牵头,整合农业、教育、人力资源、农业开发扶贫、工会等各方面的资源,重点突出茶产业,由区茶办具体组织,多家涉农机构参与,通过专家集中授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协会合作社现场培训等方式,继续开展 “10万茶农大培训活动”,今年将培训茶农10.3万人次,采茶能手30000名,红绿茶制茶能手12000名。按照“特色农业引领区”的总体要求,精心挑选像董家河镇红茶生产基地、十三里桥乡甲鱼养殖协会、东双河镇板栗冷藏协会等40个具有特色示范带动作用的协会,作为特色农业人才示范基地,已开展培训120余期,培训人数1.5万余人次。
三是创新服务扶持政策。认真落实信阳市《关于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完善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并在立项、选址、办证、技术培训等各个方面为返乡创业人才全程跟踪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保证涉农项目资金向回归人才创业项目倾斜。由区人社局、区农村信用联社、区财政局开展了创业资金贷款服务,在两年内全部由政府贴息,今年以来,已累计发放了小额担保贷款2500万元。全区各涉农委局还成立了12个专家服务团,这些专家服务团成员由市级以上专家、大专院校教授、区级专家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专业技术力量组成,定期到农村基层开展专家咨询服务活动。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三、见实效,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激活了各类人才在农村大胆创业、立业,人才引领效应持续放大,人力资源活力焕发,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是茶产业越做越大。通过人才引领,不断做大做强茶产业,增加茶农收入,全区茶园面积已经发展到52.2万亩,涉茶产值50.6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茶园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省第一位。全区各类茶叶专业合作社280家,茶企业中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企业12家,浉河区连续3年荣获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区)称号,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河南省著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
二是土地流转效益越来越好。全区土地流转总面积121万亩,其中,耕地流转面积20万亩,林地流转面积96.4万亩,44个村实现了茶园整村流转,100亩以上的耕地、林地规模经营户达1271户,其中千亩以上的流转大户有100余户,集中发展了浉河港、董家河的茶叶,东双河、柳林的板栗,谭家河的食用菌,吴家店、游河、双井的水稻和蔬菜,五星和十三里桥的水产养殖、草莓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连片发展、规模种养”的格局。
三是人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能力越来越强。在全区32个市区级特色农业人才基地的基础上,再增加10个区级特色农业人才示范基地,使全区市区级特色农业人才基地数量达到42个,乡级特色农业人才示范基地达到100余个,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等各个领域。依托特色农业人才示范基地培养了3000多位特色农业领军人才,各类特色农业人才示范基地累计投资18.83亿元,引进新品种52个,推广了78项新技术,累计创造经济效益7.5亿元,辐射和带动了近20万农民依靠科技走上了致富之路。
(作者系浉河区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