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以来,潢川县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这一知名品牌作用,将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智力扶贫相结合,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把贫困户纳入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贫困村人才培训,在全省率先成功探索出“职业农民+精准扶贫”培训新模式,实现了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是确定一个思路,抓培训促脱贫攻坚。按照市贫困村人才培训计划,结合县情实际,坚持“职业农民+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贫困村人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落实任务,细化措施,明确职责,总结和部署各阶段工作,制定《潢川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贫困村人才培训计划》,明确了年度脱贫攻坚培训重点和具体指标,通过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和农业科技教育推广项目,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下拨188.08万元培训资金,分领域、有计划、有重点地对17个乡镇83个贫困村1818个贫困户开展专项培训。
       二是强化两个保障,抓统筹促组织实施。坚持分类施策,优化整合,针对贫困村、贫困人口需求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强化效能保障。按照“大培训、宽领域、多层次、全覆盖”的培训思路,整合人社、畜牧、林业、科技、卫生、工会、妇联等单位的各类涉农产业、科技培训项目,把项目和资金集中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切实提升实际使用效能。强化师资保障。采取对外邀请、内部组合等方式,邀请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信阳农林学院知名专家教授授课;选聘优秀兼职教师组建师资人才库和28名中级职称以上的专家团队,涉及蔬菜、茶叶、农村经济管理等十个专业领域;组织技术人员、乡土人才和产业大户现场讲解,结合水稻小麦种植、小龙虾养殖、食用菌种植、茶叶生产加工等,制作精品教学课程10多个,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三是把好三项链接,抓提升促全面覆盖。把扶贫与扶智相链接。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一技一业”的思路,创新“特色产业+技能培训+扶德扶智+村容整洁”的脱贫模式,做到培训跟着产业走、课堂建在基地上。把需求与服务相链接。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动态需求,组织培训教师开展科技入户活动,为贫困人口送信息、送技术,与示范户、种植大户结对子。分批组织贫困户赴10多家人才示范基地、农业园区、龙头企业、规模企业、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参观学习,通过现场培训、现场指导、现场解答解决遇到的农业技术难题。把教育与宣传相链接。围绕贫困村人才培训,印发宣传材料5000余份,编发工作信息8期,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站上发布工作信息3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贫困群众的脱贫攻坚意识,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人民网、搜狐网、中国科技网、新闻频道等20余家媒体以《潢川县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升贫困户“造血”能力》《潢川县农广校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贫困村人才培训》为题进行广泛报道,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截止目前,潢川县作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共计培训贫困村实用人才1818人,其中:县城集中培训450人,乡镇集中培训800人,进村办班培训568人。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对贫困村贫困户实施劳务技能全覆盖培训,实现了户均有一个技能劳动力,提升了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致富的能力。
 
(责编 :屈子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