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县着眼实现2018年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以实施四个计划为载体,做好创新型人才、高素质专业化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乡村振兴人才四篇文章助力脱贫攻坚,人才效应不断显现。
       一、实施“信阳英才计划”,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及团队
       把实施“信阳英才计划”作为引进创新型人才及团队的重要抓手。健全机制“通脉络”。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先后出台《光山县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光山县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实施办法》《光山县贯彻落实“信阳英才计划”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配套实施暂行办法》《光山县人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等,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理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人才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营造环境“筑好巢”。缩短创新型人才及团队落地审批程序,简化工作流程,提高落地效率;出台土地供给、税收减免、金融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举措12项,保障和支持创新型人才及团队在光山创业发展。目前 ,全县拿出6000多万元作为创新奖励资金,激发和增强了人才创新内驱力。多方发力“引凤凰”。县委书记刘勇、县长王建平等先后到北京、深圳、郑州、西安、武汉等地举办招才引智座谈会,驻外党组织和各地光山商会积极发力,打出“亲情牌”,成功引进首佳利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万向元团队等创新型人才团队3家,并与4家人才创新团队达成引进意向。
       二、实施“富脑强能计划”,推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党政人才
       光山正视扶贫工作对党政人才专业化的迫切需求,全面推进“富脑强能计划”,坚持“服务大局、按需施教”,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扶贫党政人才。突出思想建设“打好底”。把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作为党的十九大精神轮训的专题,对全县乡科级党政人才进行全覆盖培训,有效解决“总开关”问题,全县党政人才对扶贫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打赢脱贫攻坚的政治使命感显著增强。强化专题培训“夯基础”。运用外出调训、点题培训、专题研讨等培训方式,对217名一线党政人才实施扶贫专业能力培训;落实光山县《加强一线扶贫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每周发布扶贫能力培训提示,将每周培训、随机抽测和结果通报结合起来,全县共发布专题周培训提示19期,开展随机测试589次,通报22期,传导提能压力,提高了全县党政人才扶贫专业化能力,他们争取并实施扶贫项目12类245个,资金3.7亿多元,有力推动光山脱贫攻坚“创一流走前列”。注重实践锻炼“壮筋骨”。采取集中培训、以老带新、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选派乡科级后备干部、年轻干部等366名党政人才到脱贫攻坚一线实践磨砺,提升了领导能力和专业能力,全县复合型党政人才梯队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实施“双百”人才扶贫行动计划,激活专业技术人才
       大力实施“双百”人才扶贫行动计划,着力激活专业技术人才“一池春水”助脱贫。唤醒资源,盘活人才智库。光山人才资源信息库(智库)聚集各类人才42751名,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挑选100名科技特派员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办示范基地30多个、扶持发展特色产业42个、免费培育实用技术人才2400多人;组织100名市县拔尖人才每人结对帮扶不少于3户贫困户,人才智库“蓄水池”效应不断显现。下沉一线,提升服务实效。发挥32个“人才志愿服务站”辐射作用,引导425名人才沉到基层一线开展志愿服务,解决基层产业发展“技术渴求”。今年以来,围绕“多彩田园”产业扶贫,开展技术服务活动40余场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份(册)。每半年举行1次“优秀人才助力产业扶贫现场观摩评比会”,倒逼提高人才志愿服务实效,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到620多家,培育“多彩田园”产业扶贫示范点237个,打造油茶等5个特色产业带,发展村淘服务点324个。激发动能,培育乡土人才。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优势,助力推进“贫困村人才行动计划”,运用“造血”理念培育贫困村乡土人才,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驱力。采用集中培训、送技下乡、线上讲解、实地指导等方式,培训贫困村乡土人才2743名,他们依靠技术实现脱贫的同时, 运用示范带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动力,涌现出李永同、邹晶晶等自主脱贫先进典型256个。
       四、实施“村级干部提能计划”,着力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以深入实施“三个培养”为载体,持续开展“村级干部提能行动”,打造适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需要的村“领头雁”、村干部和后备村干部三支人才队伍。育强头雁,夯实中坚力量。建立外出观摩、专题培训和挂职锻炼等相结合的村党组织书记(主任)能力提升模式,对全县360个村党组织书记(主任)进行全员培训,选派63人到县直单位挂职锻炼,有效增强了他们引领乡村发展的专业化能力,推进了全县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先后有2人被评为市级十佳村党组织书记,37人进入光山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库。育优骨干,壮大专业队伍。根据县委《农村干部管理暂行办法》,着力将村干部培养成适应美丽乡村建设、村集体经济培育和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与实施等需要的专业化脱贫攻坚人才。列出专项经费300多万元,以乡镇(街区)党校为主阵地,培训村干部实用人才1334名;对表现突出,发展潜力大的698名村干部作为村支部书记(主任)后备人选,通过到乡直部门挂职、乡镇干部结对、重要任务一线历练等方式“开小灶”,培养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壮大了脱贫攻坚骨干力量。育壮新苗,增强发展后劲。贯彻县委《村级后备干部暂行管理办法》,建立选、育、用一体的村级后备干部人才体系,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等群体中培养村后备干部人才654人,为脱贫攻坚增强了后劲和力量;把村级后备干部纳入村干部培养计划,采用以老带新、集中培训和协助村务等方式“育苗”,逐步提高他们做好农村工作的实际能力,有227名优秀后备村干部进入村干部队伍,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鲜血液。
(责编 :屈子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