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加剂技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这是信阳市灵石科技有限公司描绘的美好愿景。外加剂是何物,与美好生活有什么关系?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深入了解才知,这个看似寻常的水泥企业,却在用科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从‘不敢用’,到‘用了好’,再到‘离不了’,我们做的添加剂就像水泥产业链的调味品,没有它,水泥生产可能要更费力耗能,而且还可能带来原材料浪费、引发建筑施工难题……”为了能让外行人听得懂,信阳市灵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旭燕这般介绍道。
看着眼前温柔大方的孟旭燕,很难将她与水泥建材联系起来。第一批“信阳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河南省第13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水泥协会水泥外加剂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这一系列荣誉,正是一位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创业于改革开放时期、学地质出身的女大学生,专注于建材新材料技术22年的精彩注脚!
创 业
坚守理想的“阳台实验家”
“1999年,我和爱人从原本薪资待遇还不错的地勘总队辞职,放下‘铁饭碗’‘下海’创业,决定用自己所学所能开创一片天地。当时我已经30多岁,现在回想着好像就在昨天……”打开记忆的闸门,孟旭燕回忆起与丈夫肖学党(现为信阳市灵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水泥协会水泥外加剂分会副会长、中国水泥协会水泥外加剂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起的创业经历。
灵感来源于当时孟旭燕与肖学党去东北的一次考察学习。在一家外资水泥厂参观时,孟旭燕发现他们加入的一种“神秘的”外加材料能使生产出的水泥性能更好。
考察结束,出于对地质专业的敏感性,孟旭燕大胆设想:“水泥的原材料都是矿石,从地质角度上说,其性能一定由成分决定的,不同的矿山材料产出的水泥标准肯定不一。那我们能不能生产出一种材料,作为水泥制造时的添加剂,弥补原材料在加工、研磨、搅拌和使用过程中的不足呢。这样,不仅水泥生产耗能少、省材料,还能提高使用性能。”
孟旭燕的设想给了丈夫肖学党很大启发。热衷于地质专业的两人开始把家里小阳台当成了实验室,多少个日子,他们像着了魔一样倒腾各种石头和水泥。“当时我们搞实验,亲戚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得知我们辞职,更是全票反对。现在回想,觉得那时候胆子还是挺大的,从没想过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可能还是对于自己专业的过度自信吧。”孟旭燕说着笑了起来。
研 发
客户至上的“克服困难家”
新材料的万分之一能激活原材料的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从而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这种说法,丝毫不夸张。水泥外加剂的应用正是如此。
“20多年前,外加剂行业是一个绝对的冷门行业。那时我们带着辛苦研制的产品免费给企业试用,任凭你费尽口舌,人家都不乐意接受。我们是技术出身,对销售一窍不通,为了让客户放心,立下保证书,‘如果因为添加剂造成水泥生产损失,我们买单’,这才让一部分企业吃了定心丸……”说到这里,孟旭燕笑了起来。
从无到有,由小做大,孟旭燕的创业经历恰恰验证了一句话:多年耕耘人不知,一朝出名天下闻。
“局面打开在于我们针对西藏一家客户研制出的高效复合水泥助磨剂。为了解决高原气候对水泥强度的要求,我们将原材料从西藏托运到信阳,在实验室进行了3个月的实验,经过不断攻坚克难,终于攻克了技术瓶颈,使得产品在同等条件下可提高水泥3天强度3MPa至5MPa、28天强度3MPa至6MPa,或同等强度下能降低熟料5%至12%,提高磨机台时≥10%。后来,我们为新乡一家建材厂成功定制外加剂产品的案例,被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发表在《中国建材报》上。自此,灵石名声在外,多了一些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并逐渐打开了全国市场。”孟旭燕介绍道。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贵州的客户需要克服高温、潮湿的环境,孟旭燕就带领团队,不分昼夜潜心研制抗潮性更好的产品;海南的客户需要抗盐碱的水泥,孟旭燕团队就专门攻克抗腐蚀性难题……
以客户为中心、用技术赢市场。在22年的打磨中,企业生产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一个个难题扑面而来,一项项技术攻克而生。随着企业外加剂产业不断填充着整个水泥产业链的全过程,混凝土系列、水泥系列、砂浆系列、地坪系列等产品逐项研发,孟旭燕和她的团队就这样践行着“以科技为主线,以诚信为基本”的创业承诺,让灵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被评定为《抹灰砂浆添加剂》主编单位、参与编写了《水泥助磨剂》国家标准,还获得2016年预拌砂浆行业标准编制贡献奖。2020年,公司技术中心更是获得了全国建材行业先进集体。
飞 跃
人才为先的“美好愿景家”
多年来,利用专业特长,孟旭燕参与了公司多个项目的研发,共获得10项专利,包括3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外观专利。2015年公司对现有助磨剂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孟旭燕全程参与,并提出多项可行性意见,使得该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年产30万吨预拌砂浆生产线项目也在她的带领下顺利实施,预计投资2800万元,占地10亩,年产各类预拌砂浆30万吨。
一己之力毕竟渺小,成大事者必须广纳贤才。“我们是创新型企业,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人才。”采访中,孟旭燕介绍。从添加剂粉体到液体的改进,从单一产品到多领域产品的突破,从利用有限原料到实现建筑、电力废旧料体的重新利用,孟旭燕以人才为核心、把研发作为重点,每年企业8%的销售额被投入到研发领域,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广阔平台。
2014年公司的水泥外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河南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年公司组建的“新型绿色建筑装饰材料实验室”被认定为信阳市重点实验室;2018年公司又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系列化、精细化的研发,引领了行业发展。“金灵鉐”牌水泥助磨剂、自流平砂浆获得发明专利,“金灵鉐”牌轻质抹灰石膏、石膏基自流平、晶石地坪正在申请发明专利,研制生产的修复砂浆、高强瓷砖胶等特种砂浆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灵石的每一步成长都与黏合市场的针对性研发密切相关,而这一切,都需要人才的智力支撑。
2017年至2019年,当企业产值始终徘徊在1亿元左右,孟旭燕开始思考公司的未来:“想要实现飞跃发展,首先就是要实施人才战略。在信阳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我们面向全国招揽人才。现在我们聘请了陈绍龙、曲烈、王剑锋等行业专家,还组建了一支由业内知名专家领衔的研发团队,团队有专业研发人员2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研发人员4人。同时长期和国内知名院校合作,不仅建立了激光粒度实验室、色谱仪实验室等研发平台,而且还以技术为支撑,建立了郑州、海南等分公司和子公司,新理念、新技术为公司带来了蓬勃发展的第二次生命……”
2020年,在克服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公司年产值从1亿元跨越式增长到1.6亿元,成长为全市战略新兴企业、平桥区十强企业。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水泥产业链外加剂行业的领航者,到2025年成为百亿市值的企业!”孟旭燕信心满满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