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阳市浉河区的青山绿水间,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幅画卷的浓墨重彩之处,离不开一群被称为“三乡人”的奋斗者——他们是情系桑梓的“归乡人”、扎根沃土的“原乡人”、逐梦山水的“新乡人”。

       8月18日,李家寨镇水口庙村国香兰苑种植基地里,负责人吴法力正精心打理着一盆盆姿态优雅的兰花。“别看这小小一盆兰花,名贵品种能卖到上百万元!”吴法力说。这位曾在城市经营五金和花卉生意的汉子,2021年毅然返乡,投资建设了24亩现代化兰花基地。

       水口庙村地处大别山浅山丘陵,曾是位置偏僻、产业薄弱的村落。如今,国香兰苑种植基地首批引进2.8万盆种苗,培育3000株高端品种,打造产学研一体的产业链。采取“企业+农户”经营模式,不仅带动16户村民每户年均增收5000元,还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在我的家乡,自然环境很适合兰花的生长。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带动同乡养兰,使大家共同致富。”吴法力说。

       如果说吴法力带回的是新产业,“95后”茶人肖珺景则在用青春守护老手艺。肖珺景出生在一个炒茶世家,外祖父周祖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父亲肖兴亮是信阳市级非遗传承人。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做茶。”肖珺景坦言,幼时并不喜欢做茶的辛苦,甚至“一心只想往外飞”。2019年回乡后,看到长辈们守着炭火炒茶到天明的身影,肖珺景深受触动。“这么好的手艺,不传承下去,太可惜了。”她说。

       从怕烫不敢甩条,到熟练掌控火候、理条均匀,肖珺景刻苦钻研,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更积极拥抱新业态。如今,她通过短视频推广信阳毛尖的制作工艺、汤色、冲泡方法,足迹遍布信阳多个茶园。“我们只想把信阳毛尖做好,把信阳毛尖推广好,真正让信阳毛尖茶香飘世界,让更多老乡致富。”肖珺景说。

       当传统技艺在传承,新的业态也在萌发。在李家寨镇清水村,一座由废弃老村部改造而成的“老村部”茶庄园别具特色。它的主人,是90后退伍军人闵顺强。2018年,闵顺强顶着压力,租下这片荒废之地,开始了人生的“二次冲锋”。

       “当时亲戚都说我疯了,但看到大山里的村民们生活并不富裕,我就想要蹚条新路。”闵顺强把部队练就的韧劲倾注茶山,从茶叶“小白”学起,坚持只采春茶、人工除草,创新传统工艺。如今,公司年产4000余斤高品质茶叶,2024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新时代茶人要敢闯!”闵顺强已为20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村集体年均增收7.5万元,“老村部”也成为青年返乡创业的标杆。未来,闵顺强计划深挖非遗制茶技艺,开发茶文创,打造“茶小满”“茶人强”等茶IP,让互联网深度赋能茶产业。

       吴法力的兰花、肖珺景的毛尖、闵顺强的茶旅,是浉河区以人才振兴撬动产业振兴的缩影。浉河区立足“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三支人才队伍,打好“乡情牌”、备好“政策包”、优化“服务链”,吸引人才回乡、技术回归、项目回流。通过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搭建产学研基地、提供特色金融产品、举办创业活动等举措,厚植人才沃土。

       如今的浉河乡村,茶山云海间既有白发老茶农的坚守,又有青春创客的激情;传统村落里既飘荡着悠扬茶歌,又跃动着数字经济的脉搏。当原乡人的匠心、新乡人的慧心、归乡人的丹心,在这片热土上交相辉映,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全面振兴美好图景正变得愈发清晰。

(责编 :屈子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