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蹲点采访所在的河南新县周河乡,每年正月都会举办成功人士座谈会,如今已坚持三年。“为了让在外的成功人士互相认识和交流,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发起该座谈会的乡干部张一谋表示,许多在外的成功人士,对家乡仍存有深深的眷恋与认同,在扶贫工作中,要积极发挥他们的智力和资金优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阶段,脱贫攻坚固然要关注钱、关注物、关注脱贫的精准和具体指标,但应清晰地认识到,人是第一要素。外部帮扶力量早晚会撤离,贫困村的明天还是要靠乡亲们自身开创,扶贫路上要发挥好乡贤的作用,利用好这宝贵的内部资源。
    “每个人在离开故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守望。在北京时间越久,我越想念老家的大山、古树和门前小河,还有那夜空里的满天星斗。”张思恩如今是西河村农耕园合作社的理事长,此前他在北京经商,功成名就。通过周河乡成功人士座谈会,他浓郁的乡愁情结得到了释放。
    如今,西河村在张思恩等6名成功人士的带领下,正快速发展,由原来的省级贫困村变成了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美丽乡村招引来八方游客。2014年以来村子共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实现总体旅游收入300余万元,民宿经济正蓬勃发展,许多老百姓得以脱贫致富。
    付冲村的张因明牵头成立特色农业扶贫基地,流转土地1000多亩,带领群众种植油茶和猕猴桃;毛铺村的彭军和江苏常州妻子支秋妹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解决村里80户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柳铺村的余志、余长香等自筹资金40多万元开辟一条村级“天路”……在周河乡,像这样的返乡乡贤还有很多。
    在各地的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但凡建设得好的地方,回乡的乡贤比较活跃。中国城市化的过程其实是农村人才不断流失的过程,如今城市要反哺农村,人才反哺是关键,把各种各样的人才吸引到农村,农村才有复兴的希望。另外,把脱贫攻坚与中国乡村重建结合起来,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大课题。
    对于这些返乡带动村民致富的乡贤,要给他们搭建好干事创业平台,增强他们的价值实现。记者所在的周河乡,每个村子都有在外的成功人士,其他乡镇也不例外。他们内心都有报效家乡的意愿,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和切入点。一方面,当地政府需要搭建平台让他们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情况,周河乡的成功人士座谈会是很好的做法;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扫清他们回乡发展的顾虑,把基础设施完善好,比如路、水、网、电等,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还需明晰产权,给他们合理的经济回报。有人向记者诉苦:“村里的集体产业‘火’了,而自己在外打拼多年的事业‘黄’了,真不知还能坚持多久。”另外,他们中有些还要承受家人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内心备受煎熬。因此,贫困村要想长远发展,不能光靠他们的无私奉献,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给予他们合理的经济回报。可以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他们牵头运营集体资产,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加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一举多得。
    此外,还需多创造培训学习的机会,提升他们适应新形势的能力和素质,政治荣誉上要多向他们倾斜,多提供他们人生出彩的机会。总之,我们要全方位创造条件,让他们回   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有尊严,这样贫困村的发展就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责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