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区游河乡高台村距信阳市40多公里,面积8.6平方公里,有20个村民组3790人,党员73名,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省总工会派驻该村第一书记魏乐乐履职尽责、勇于担当,在抓班子、搭平台、育产业中,让全村经济社会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是抓班子,让堡垒强起来。“打铁先要自身硬”。在魏乐乐的带领下,通过精心选配和工作磨合,村班子做到了“三不争”:在维护班子团结上不争谁高谁低,在工作决策上不争谁主谁次,在执行任务中不争谁轻谁重,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顺心,战斗力倍增。建立村干部双述制度,年初述目标,年底述结果,接受党员群众质询、评议,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干好干坏群众评”。坚持重大事项全部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用民主“说话”,让群众“当家”。通过推荐考察确定村级后备干部3名,选派他们担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建指导员,党建上带,管理上帮,实现了后备干部培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其中1人在换届中进入村班子,2人自主创业,帮助1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班子强了,公信力有了,开展工作一顺百顺,这几年,不管是建设基础设施还是实施富民产业,都得到了全村人的鼎力支持,把以前不敢想、不敢干的事干成了!

  二是搭平台,让党员动起来。党员作表率,发展跑得快。魏乐乐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让党员动起来,帮扶群众、引领群众。全村14名党员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结对帮扶41户贫困户,引导5名外出创业成功党员返乡,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个,带动2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每年增收120万元。在北京干建筑工程的党员赵五,回乡流转村集体荒山,建设果林茶生产基地,经营收益与村集体四六分成,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注重“三个培养”,先后把2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培养成党员,把1名党员培养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近三年,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发展党员3名,占全村发展党员总数的一半。这些变化,得益于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把党员组织起来了,党员有了精气神,支部有了凝聚力。

  三是育产业,让群众富起来。发展要想快,全靠产业带。魏乐乐坚持党建发展“齐步走”,产业布局“一盘棋”,切实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走出了一条“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4+1”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了党建联产业,产业带民富。“4”即结合通过党组织引导,党员和返乡能人带头,创办碧丰园林果茶、金碗农业种植、鸿运莲藕种植、中和蔬菜花木四个专业合作社;“1”即由村党总支牵头,建立一个电商平台,为农户搭建便捷销售平台。四大合作社共流转荒山1000余亩、耕地800余亩,提供务工岗位200余个,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每年实现收入70多万元,真正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作用。60多岁的五保贫困户黄家军,年龄大外出务工找不到工作,2018年,鸿运莲藕合作社与他签订了带贫用工协议,每年照看水塘报酬1万多元。有了积蓄的黄家军,扒掉不足10平米的土坯房,建了新房子,置办了新家具,过上了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的好日子。

(责编 :屈子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