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王天定,一名中共党员,是河南日报的著名摄影记者,人送绰号“王全省”,是一个有点“怪”的老同志。参加工作近四十年来,他挎着照相机,跑遍了全省所有的市、县(区),用镜头记录时代,为基层人民鼓与呼,百姓们总是亲切地称他为“百姓记者”,他还是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长江韬奋奖的获得者。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人,却选择在65岁,在本该好好休息、颐养天年的年纪,自告奋勇担任起了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的名誉村长。

  2019年6月6日,王天定正式成为伏山乡里罗城村的名誉村长。在村里的大多数时光,他都是坐不住的,用村里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王村长不是在老百姓家中,就是在去老百姓家的路上”,田间地头、村屋民舍,随处可见他扛着摄影器材的身影。这个从省城来到农村的村长没有半点“水土不服”,山林间众多的蚊虫叮咬扰不乱他紧握摄像机的双手,崎岖陡峭的山路挡不住他坚定向前的步伐。

  1月2日,伏山乡要举办“英雄里罗城·大别山民俗文化旅游节”,他主动找到乡党委,提出要担任这次活动的摄影记者。在活动前期彩排时他就全程参与,想把活动背后工作人员的辛劳展现在公众面前。彩排当天,从早上7点一直持续到下午6点,65岁高龄的他背着近20斤的摄影器材跑前跑后,一整天都没有休息,夜晚回到住处,简单地吃了一点工作餐便迅速投入到新闻宣传撰稿的工作中。次日清晨5点钟,他起床时感觉手脚有些麻木,却并没在意,幸而邻居及时发现了倒在电脑桌前的他。到了医院,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脑梗塞,主治医师说如果再晚十分钟就会有生命危险。30日下午,他被送往省人民医院继续治疗,在转院救护车上,他强忍着病痛起身,又撰写了一篇里罗城活动的新闻宣传稿。得知他生病以后,村民们自发选派代表去看望这位老村长,当得知村民们不愿看他如此操劳,却又害怕他真的不会再回来的矛盾心情时,他笑着说:“里罗城就是我的家,你们就是我的父老乡亲,哪有村长不回村的道理!”

  在和群众接触了解的过程中王天定得知,里罗城和邻近几个村的村民一直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接烈士赵崇德回家。1937年,赵崇德在阳明堡战役中壮烈牺牲,至今英骸无踪,家乡的亲友百姓都无比希望英烈能够早日魂归故里。得知此事后,他暗下决心,要帮助乡亲们完成这一心愿。于是他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从新闻角度入手,上网查询,翻阅各类资料,终于在一篇名为《夜袭阳明堡飞机场从刘家庄出发》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发现了烈士遗骸的相关线索。随后他立刻寻求媒体界朋友的帮助,迅速和文章作者取得联系,在得到确切消息并获县委政府同意后,片刻不敢延误,一行人立即驱车前往山西省原平市苏龙口镇刘家庄村。由于当时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还较为严峻,大家不敢马虎,三天三夜的行程全部都在车上度过,饿了只能吃些方便面,渴了只能喝点矿泉水,累了倦了只能蜷缩在车上休息一会,1300多公里的路程,寒冷的天气,艰苦的条件,都没能击退这个老同志。终于,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在外83年的烈士英灵终于能够回到八月桂花遍地香的大别山下的故乡。

王天定作品

  王天定用永不疲倦的相机,记录着一个伟大的时代,也记录着新闻记者的顽强心路;他以永不磨灭的理想,展现了一个充实的人生,也展现了一名老党员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初心。

(责编 :屈子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