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书记,俺们想组建一个广场舞队,音响和用电问题村里能给解决吗?”望着刚建好的文化广场,潢川县伞陂镇陈集村村民卢立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问道。
“你只管组织好乡亲们,晚上就让你们跳上舞。”陈集村支部书记杨文中爽快地答应道。
夜晚,在动感的音乐声中,卢立英带领着乡亲们在陈集村廉政文化广场上翩翩起舞,孩子们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上尽情玩耍嬉戏,老人们则坐在休闲椅上纳凉聊天。
“群众需要的事马上就办。”已经成为陈集村“村两委”定下的铁规。而这条规矩就像磁石一样,让陈集村的干群关系越发紧密。
“‘马上就办’是朱队长定下的规矩,陈集村的发展离不开朱队长的支持和帮助。”陈集村支部书记杨文中感慨道。他所说的“朱队长”是县纪委监委驻该村的驻村工作队长朱振。
驻村伊始,朱振就遍访群众,经多方了解,确立了“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
“扶贫工作再忙,学习不能丢。今天我们学习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学原文、齐讨论、谈工作、找不足、补短板,每周的支部学习会都由朱振带着大家一起学,既有理论深度又紧密结合当前工作,用朱振的话来说,就是“不能只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工作要巧干加实干。”通过认真落实组织生活制度,陈集村班子有了生气,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但真正让“村两委”拧成一股绳的还是朱振带着大家干了一件“难事”。
“一个文化广场,说了好几年都没有建起来,光说不做嘴把式。”村民的抱怨让村干部如鲠在喉。建一个供群众休闲健身的文化广场是群众多年的夙愿,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建成。
“群众要求的事,再难也要马上办。”说到做到,朱振带领“村两委”成员行动起来。在选址上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原来村部旁边的一块集体土地由于长期闲置,后被群众占用,加之紧邻国道,商业开发价值高,群众不愿主动退出。朱振亲自带领“村两委”成员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群众最终同意退出土地。地选好了,钱从哪里来?朱振多次与伞陂镇政府积极沟通,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多方筹措项目资金,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一个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廉政文化广场在陈集村建成使用,成为陈集村美丽的风景线。“人心齐,泰山移。陈集村再也不沉寂了。”望着璀璨的灯光、热闹的人群,陈集村党支部书记杨文中感叹道。
陈集村距离县城13公里,312国道和白露河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水系发达,如何发挥优势让群众脱贫致富一直是朱振记在心头的大事。
“咱们要因地制宜,把自身优势体现出来,决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朱振带领“村两委”制定“五个一”总体规划,即“一线、一岸、一田、一园、一中心”,一线即依靠紧邻312国道,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发展交通运输产业,跑长途货运实现群众发家致富;一岸即沿白露河西岸,制定观光旅游、“拥河发展”长远规划;一田即利用水系发达的优势,开发多彩田园,发展虾稻共作、芡实种植、甲鱼养殖产业;一园即发展葡萄、梨等水果种植采摘园,发挥交通便利的优势,吸引城区群众来陈集村采摘水果;一中心即以村部廉政文化广场为中心,组织政策法律宣传,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目前,陈集村已发展虾稻共作2000余亩,芡实种植近1000亩,葡萄园、梨园种植面积200亩,甲鱼规模养殖专业户10余户。茶余饭后,村民们聚集在文化广场上跳着广场舞,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陈集村必将大有可为。”看到陈集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朱振欣喜地说。
如今的陈集村干部有正气、群众有喜气、事业有朝气,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幸福,曾经贫困沉静的陈集村已经悄然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