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3度的村庄,霜重露凝,一大早他就骑着电动车往香菇基地走。寒风吹过脸颊,鼻尖也冻得通红,脸庞因长期在外而晒得黝黑,但是目光却很坚毅......

  他叫方超,是平桥区纪委监委的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自从2017年11月9日,踏入邢集镇卞楼村的那一刻,他就多了一个身份——平桥区纪委监委驻村第一书记,也是从这天起,这个小村庄成了他放不下的牵挂,三年多来,他用自己的坚持,改变着这个小村庄。

图片

  从“问题户”到“文明户”

  “走,去村里老李那里看看。”11月14日,正在进行大走访的区纪委常委、监委委员耿纪品对第一书记方超说道。

  “来,进来坐!”看到一行人过来,老李笑着把大家迎进屋里。看到老李脸上的笑容和客气的举动,几名走访的纪监干部有些愕然,但旁边的方超却很坦然。

  记得第一次与老李的见面过程,让人印象深刻。那是在2018年10月13日,区纪委工作人员正在卞楼村组织村民开展扶贫政策宣讲活动,当时老李见到纪委干部,直接跑上去大声嚷嚷着要反映问题。

  老李名叫李金成,今年81岁,是邢集镇卞楼村的一名贫困户,也是一名老党员,两个女儿,一个已经去世,一个出嫁在外,剩他一人独居,是村里有名的“牛筋头”。

  开党员大会,不遵守会场纪律,乱提意见,见了面打招呼也不理……刚到岗的方超对这个老李印象深刻。

  为此,方超多次到老李家走访,经过了解,老李2013年被评为贫困户,2017年5月精准识别时被列为稳定脱贫户,老李认为村干部处事不公,同村干部有了积怨,才导致他一直不配合村里工作。经过调研走访,老李符合贫困户的标准。

  方超一方面做老李的思想工作,协调解决他和村干部的积怨,另一方面关心他的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经过民主评议,2018年3月,村里为老李办理了低保;2018年8月,老李被回退为脱贫享受政策户;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2018年底,村里对老李家进行了危房改造,盖了新房,并把生活用水管道接到了他家门口。

  现在的老李生活困难解决了,心气儿顺了,在党员大会上也守规矩了。虽然依旧是那个倔脾气,但是有了笑脸,成了支持配合村里工作的“文明户”。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他好不好,你做的事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心里都明白着呢。”方超笑说。

图片

  从一盘散沙到团结一心

  老李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依然有很多“硬骨头”需要方超一个个去啃下来。

  曾经的卞楼村,村组织软弱涣散、班子不团结、告状信满天飞,没有支柱产业,更没人关心村里的发展……

  回忆起刚到村里的那段时间,方超直言,自己那会儿白天黑夜琢磨的都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才能让村里人把关注点放在发展上,真是压力山大。

  为了尽快熟悉村情、融入村里,他白天挨家挨户走访,夜里翻阅档案,上网查资料恶补农业知识,把原来办案的钻劲使了出来。

  “班子不团结,村里难发展”。方超决定从整顿村“两委”班子着手。在邢集镇党委的领导下,2018年6月卞楼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原来的村支书和主任主动辞职,新一届充满活力的村“两委”班子产生。

  虽然是第一书记,但方超作为纪检监察干部的老本行没忘记,他时常同新一届班子谈心,把廉洁、为民、务实的理念传达给他们。新“两委”班子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秉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方法,以身作则,班子团结了,大家心齐了,卞楼村的发展前景一片美好。

  两年来,村里修建了通村公路、安装了水库护栏,新建了村部办公楼、村文化广场、爱心超市,卞楼村的环境美了、道路平坦了、村民们的幸福指数逐年提升。

图片

  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增收

  只有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才能真正摘掉穷帽子。在跟村“两委”班子一起研究探讨后,他们瞄准了一个方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增强村民“造血”功能。

  说了算,定了干!方超在网上查阅资料,咨询农业专家,带着村干部到周边产业发展好的县区、乡镇观摩学习。回来后,他与村干部一起不厌其烦地给群众、种粮大户宣传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特色产业的好处,给大家算经济账,鼓励种植大户带头试种高效品种。

  “最难转变的是人的思维习惯,村里很多人的传统种植习惯根深蒂固,很难让他们接受新的种植模式。”方超直言自己遇到的最大阻力。但是,他并不气馁。

  “你说一次大家听不进去,但你说十次百次,他们总会听进去一句。”日积月累,方超俨然成了半个农学专家,用他的真诚和执著改打动村民,让他们放弃传统的种植习惯,选择发展特色产业。

  现在的卞楼村发展起了袋料香菇、迷迭香等特色种植产业。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还带动了部分群众和贫困户增收,让村民们不用再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村民们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现在大家都一心想着怎样去发展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当问及方超在这里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时,他是这样回答的。

  当问到家人时,方超眼里充满了愧疚。“我的孩子上高三时,我去当的第一书记,这中间每周只能周末回去看一眼,有时忙起来周末都顾不上回去。尤其是疫情期间,因工作忙无法照顾家,都是妻子操持着家里一切,照顾老人、教育孩子,挺亏欠他们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教师的妻子也主动走到了脱贫攻坚一线,2018年秋季开始到邢集镇中心校支教。

  不知不觉中,方超已经到卞楼村三年有余,虽然一路走来波折很多,但是方超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现在到了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更加不能掉以轻心。我已经是这个村里的一员,只要村民需要我,我就在!”方超坚定地说道。

(责编 :屈子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