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俊超,来自省自然资源厅,2017年11月到固始县红花村担任第一书记。红花村是豫皖两省交界处的山区村,距郑州约500公里,全村156个自然村,1102户412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49户484人。2018年恰逢固始县和红花村要脱贫摘帽,一进村就赶上这场攻坚硬战,对我来说是一场大考,更是人生一大幸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进村后发现,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家的2000余人多数是老人儿童,不同程度有“等靠要”思想,奋斗脱贫的动力不足,这使我深刻认识到省委要求“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做好“扶强支部、扶正村风、扶出优势”三篇文章,我坚持和党员群众一起“摸爬滚打”,通过奋斗摘贫帽、争先进、谋幸福。

       扶强支部,引领先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刚进村时,村党支部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50岁,没有人会用电脑,录入资料还要出钱请人干。这让我明白,只有先让党支部强起来,才能引领群众奋斗脱贫。我们在镇党委领导下,认真实施“严乡强村育新计划”,2018年换届时将1名外出创业返乡的党员吸收进党支部,1名22岁的大专毕业生进入村委会,优化了村“两委”的结构。党支部要树立威信,首先在群众眼里要做到公平公正,我们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制定《党支部会议规则》《党支部村委会联席会议制度》,严格会议程序和内容,以民主规范促公平公正。在每个村民组设一处专门的公示栏,常态化公示贫困户、低保户等情况,以公开透明促公平公正,真正让群众信服。注重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党员亮明身份,悬挂“共产党员之家”牌子,制定党员“十带头十积极”标准。一年多来,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帮助贫困群众增收97万元,对69户危房进行改造,教育医疗等补贴应享尽享,清退4户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群众对党支部的信任度和对扶贫工作的认可度大幅提升,在最近两次检查中,群众满意度均达到99%。

       扶正村风,激励先进。进村时,正赶上开群众会评定贫困户,部分群众以当上贫困户为荣,这提醒我必须首先解决思想和风气上的贫困问题。我们从教育引导、政策引导、典型引导三方面努力,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在教育引导上,召开群众会共同制定村规民约,将“争当富裕户、不当贫困户”等扶志内容纳入其中。在全村醒目位置刷宣传标语,在村部树起“真是贫困户、大家来帮助;想当贫困户,很难有出路;争当贫困户,永远不会富;抢当贫困户,吓跑儿媳妇”的宣传牌,潜移默化影响群众。在政策引导上,开展以奖代补,群众外出务工或者在家发展生产给予奖励,2018年共奖励群众32.5万元。通过保洁员等公益岗位转移就业63人。停止慰问式的发钱发物,成立爱心超市,实行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特别对自力更生、通过劳动脱贫的群众给予积分奖励。注重典型引导,在全村评选表彰“自强自立户”,并在家门口挂牌,1户贫困户获评全镇“自强自立户”。一年多来,“我们有志气、脱贫靠自己”的观念深入人心。五保户张传道说:“不能一头躺在党怀里,好日子还要自己斗。”贫困户邓红兴患脑溢血,一边康复一边骑电动三轮车收废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有1人就业,靠奋斗脱贫的氛围已经形成。   

       扶出优势,实现先飞。围绕助推贫困群众实现“洼地”起飞、特殊领域先飞,我们挖掘自身资源潜力,根据省自然资源厅开展土地利用综合改革的部署,在红花村实施补充耕地项目,将产生的土地指标交易到郑州市,得到资金600万元,这是红花村首次利用自有资源获得集体收入,改变了依赖外部资助的历史。实施矿泉水勘测项目,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产业。为了破除制约发展的硬件约束,我们向上级争取各类资金1300余万元,改造了全村电网,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新修水泥路18.5公里、桥梁2座,村组道路全部硬化,90%的农户家门口通上水泥路。今年元旦,厅领导到村调研慰问时,93岁的老党员史兴山作了一段打油诗:“新电网电压高,空调电视用得好;水泥路修得俏,大车小车都能跑;自来水安到家,再也不用把井挖;家家户户乐开花,人人都把党来夸。”

       通过努力,红花村2018年脱贫51户13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底的4.7%降至现在的1.4%,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我们还提前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编制了村庄规划,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形成发展蓝图。紧跟《土地管理法》修改,着眼修法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直接入市,在红花村规划近百亩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将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留在村内,持续为村集体带来收入。我们将在巩固脱贫成效的基础上,稳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让群众更富裕、红花更出彩!

(责编 :屈子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