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天朗气清,连绵的太平山郁郁葱葱,让人心旷神怡。忙完一天的工作后,第一书记张培俊喜欢沿着蜿蜒幽静的七龙溪走一走,转一转,洁净的柏油路、盛开的格桑花,青砖黛瓦的古朴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别有一番风味。远处的桑树林、火龙果园、草莓园里,来自各地的游客享受着亲手采摘的乐趣……青山不语,见证着七桥村焕发全新的活力;流水无言,见证着第一书记的付出和心血。

       七桥村位于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西南10公里处,生态优美、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村。现辖18个村民组,1332户3646人,中共党员8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50人。

       抓学习、扬正气,重塑文明乡风。初到七桥村,张培俊既被秀美风景深深吸引,又因历史遗留问题头疼不已,省级贫困村、党建软弱涣散村、脱贫攻坚薄弱村,各种利益错综复杂。作为新任驻村第一书记,入村后从抓学习入手,带领村两委学党章、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学乡规民约,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坚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为全体党员赠阅《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从思想上扭转过去各自为战的局面。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宣传、大化解”专项活动,分组走访排查,收集群众意见,面对面与群众沟通,将收集到的一百多条问题统计汇总,建立问题台帐,逐项解决。通过开展专项活动,凝聚了人心,树立了形象、传递了正能量,潜移默化之间涵养了正气,讲大局、想发展、愿干事的人多了,就这样打开了工作局面。

       抓党建、固根基,筑牢战斗堡垒。俗话说,“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一个地方越穷越乱,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坚强的基层党支部,没有一个好带头人。正气新风竖起来了,就要抓党建,抓致富带头人、抓产业带头人。张培俊以村支两委换届为契机,切实配齐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强化支部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建立互帮、互学、互管活动小组,从抓好党员、村支两委成员、支部书记三个层次进行教育引导。带领新一届村支两委开展“七桥要发展,我能做些什么”专题活动,改善人居环境、协调企业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累计为村捐款赠物近40万元。

       张培俊刚入村时,村里低保户有360人,都以享受低保为荣,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突出,群众怨声载道、影响极坏。村支两委换届后,他和新两委班子办的第一件事就从清理低保乱象入手,逐户核实、张榜公布、接受监督,一次性清理出近300人,仅留下确实符合条件的76人继续享受政策,这一做法得到群众一致称赞。张培俊从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实事做起。慢慢的,党员群众的气顺了、心齐了,村支两委干事创业的氛围浓了,支部的核心引领作用得到体现了。

       抓项目、兴产业,引领乡村振兴。因村制宜发展项目产业,主要是带好一班人——村支两委,用好一群人——党员致富带头人,选好后来人——村后备干部。张培俊和村两委结合实际、提前谋划、反复论证,决定从三个方面入手发展项目产业,引领乡村振兴。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借助浉河三期治理契机,两年来累计投入近600万元,修路网、改水电、,加大文化、医疗、教
育、卫生投入,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得到极大改善。二是抓好多彩田园项目。依托君林蓝莓、沧海桑田、鲜来鲜得等田园综合体项目,发展特色农业,引导乡村旅游,先后推出火龙果酒、蓝莓酒、桑椹酒、桑叶茶等特色农产品。鼓励村民流转土地、投资合作社分红,多种途径增加收入。2018年,全村贫困户人均收入达8000元。三是壮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依托七桥村太平仙山文化资源优势和浉河三期治理赔偿村集体款1200万元,注册成立信阳市太平仙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力打造集“山、水、林、泉、寺、茶”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目前已开工建设,计划融入震雷山—郝堂—佛山—七桥乡村精品旅游线路景区发展规划,争创3A级旅游景区。

       在驻村第一书记张培俊的带领下,七桥村必将变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责编 :屈子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