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如同一粒种子,组织播撒到哪里,就要在哪里生根发芽。2015年9月,从被选派到路口乡罗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那一刻起,我便下定决心要在这里扎根成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让自己的青春在扶贫路上闪光。
咬定青山,满腔热情扎在罗庄。清楚的记得刚到罗庄时的场景,年久失修的村部、低矮简陋的教室、泥泞不通的道路……我深深地认识到肩上的任务有多重、担子有多沉,脱贫攻坚任重道远。为了尽快熟悉情况,我坚持每天入户走访,走到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了解掌握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经常很晚回到村部,工作比之前更苦更累,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打“退堂鼓”,因为这里有一群最淳朴、最可爱、最实在的村民们。记得有一次,夜里很晚我才回到村办公室,饥肠辘辘,刚泡了一桶面,邻居的王大娘来喊:“小舒,还没吃饭吧,我包了菜馍,你看还热乎着呢,快来吃点。”独在异乡,不是异客,当时心里就特别地感动。
干群一家亲,因为有他们的信任和爱护,我更加坚定信心、满怀激情,罗庄就是我的家,我就是这儿的人,我一定要帮助大家让日子越过越好!再苦再累,我也无怨无悔。
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干在罗庄。习总书记说:“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经过入村一段时间以来的深入了解,又请教了各方高手、能人,在与村“两委”商议之后,我们决定从安全饮水、道路交通、医疗教育等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抓起,先把基础设施改善好,为下一步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饮水安全关乎身体健康,我来村的第一件事就是争取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2016年1月就解决了全村的安全饮水问题;路通则财通,过去水泥路少,常常是“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我们积极申报、主动对接,三年来先后修通13.65公里水泥硬化路,实现“组组通”;电力方面,争取项目安装了5台变压器,有效改善了全村用电紧张问题;医疗方面,协调帮扶单位拿出5万元对村卫生室维修和绿化,进一步改善了村卫室就医环境,每年两次组织健康扶贫工作队开展义诊活动,提高群众整体健康水平。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罗庄的未来还得靠孩子们去奋斗,绝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为了改善村小教学条件,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崭新的两层教学楼拔地而起,标准化操场、多媒体教室等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现在,每当我工作劳累时,走到办公室窗边,看到孩子们开心的在新操场上奔跑嬉戏,就会觉得疲劳一扫而空,一切都是值得的。
深入群众,真情真意融在罗庄。我们要融入群众,首先要摆正自己的身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解群众之所困,用真心真情去帮扶,当好群众的“贴心人”。2018年入冬后,我县下了十年一遇的大雪,村里的豫治有机蔬菜大棚出现了险情,我第一时间赶到,组织村“两委”干部和部分党员群众共10余人,在齐腰深的雪地干了整整一天,渴了喝口水、饿了吃泡面,终于帮他们脱离险情,挽回近60余万元损失。之后,我又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为他们争取到2万元补偿,并且作为担保人帮助申请了1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年后,他们给村里送来了锦旗和第二季种的蔬菜、草莓,特意来说“这一季菜收成不错,赚钱了,感谢党和政府帮我们度过了难关,我也要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18年,该基地入选息县十大“巧媳妇”工程,被评为“巧媳妇+”万人脱贫行动示范基地。
“脚上粘有多少泥土,心中积淀多少真情”。扎扎实实接地气,服务群众情最真。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始终要求自己:真心、真情、真话。如今,村民口袋有了钞票、脸上有了笑容,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我也更踏实、更欣慰。去年第一书记轮换时,我毅然选择了留守,之后才敢悄悄告诉家人,虽然我也想回到城里,经常陪爸妈走一走,牵一牵妻儿的手,但这里有我未完成的脱贫梦,这就是坚守的理由。
广袤基层,大有可为。驻村四年多以来,我从未忘记当初的誓言,脱贫攻坚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乡村振兴正当其时。接下来,我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继续埋头苦干,奋力拼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