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息县小茴店镇,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邻里和睦的温馨场景一一映入眼帘——这幅宜居宜业、崇德向善的文明画卷,正是该镇以党建为“红色引擎”,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取得的丰硕成果。
从培育乡风到整治环境、从传承文化到推进移风易俗、从平安建设到智慧治理,小茴店镇精准发力,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每个角落。
好人辈出,榜样力量激活文明创建“一池春水”
“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是咱小茴店人的本分。”谈起救人经历,小茴店镇杨楼村村民杜强语气坚定而朴实。
2024年5月3日,杜强在闾河畔不顾个人安危,连续救出4名溺水少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见义勇为”的精神。他的勇敢与担当,让他先后荣登中央政法委“2024年第四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并入选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
无独有偶,就在杜强救人前一天,该镇大竹园村村民易炳锋在广东省惠州市同样上演“生死救援”,成功救起落水的一家三口,并于今年4月入选“广州好人榜”。两位村民的善举,不仅展现了小茴店人朴实勇敢、善良正义的品格,也成为全镇文明创建的生动教材。
为持续放大“好人效应”,小茴店镇以杜强、易炳锋等为榜样,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建立“好人培优”机制,优先发展其入党,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安排参与矛盾调解、志愿服务等基层治理工作,推动“榜样力量”转化为“治理实效”。
如今,“学好人、做好事、当好人”已成为小茴店镇群众的自觉行动,文明新风悄然成风。
环境提质,长效治理擦亮乡村“宜居底色”
“现在出门就是干净的水泥路,走着特别舒心。”谈起家乡变化,村民李大姐满脸喜悦。
近年来,小茴店镇探索建立镇村组干部、网格员、环卫人员包联体系,完善问题整改跟踪、星级文明户评选、农户包保等责任机制,落实农户房前屋后“五包”、党员联户、网格员包保等具体措施;同时,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义务劳动日等活动,推行积分兑换、星级文明户表彰等激励方式,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如今,全镇各村组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整洁有序,垃圾分类投放蔚然成风,村庄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升,“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成为文明村镇的亮丽底色。
文脉永续,文化传承厚植乡村“精神根基”
“嗨子戏的调子一响,就想起小时候跟着长辈看戏的日子。”在易老庄村文化广场,一场“嗨子戏”表演吸引众多村民驻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已有约180年历史,是当地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
小茴店镇历史底蕴深厚,除“嗨子戏”外,还有陈伍庄村驿站文化、小茴店战斗红色文化遗址,以及郑冢龙山文化遗址、陈冢遗址等历史遗迹。为守护“文化根脉”,该镇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通过修缮遗址、举办文化活动、开展非遗传承教学等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红色文化“红”起来、非遗文化“传”下去。
新风扑面,移风易俗绘就乡村“和谐图景”
“以前红白事讲究排场,费钱费力,现在按村规民约办,省心又省钱。”张瓦房村村民王大哥对移风易俗深有感触。作为“饺子宴”发源地,小茴店镇创新“饺子宴+”形式,结合乡村光荣榜评选、“三星文明户”表彰、积分兑换等工作,定期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文明户”等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同时,该镇以张瓦房村为试点,推进“村规民约”示范点建设,村“两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从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红白事操办、尊老爱幼等方面细化规定,并成立村民代表监督小组确保落实。
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成为共识,邻里互助、尊老爱幼蔚然成风,移风易俗为小茴店镇注入文明新气象。
智慧守护,科技赋能筑牢平安“防护网”
“装上智能摄像头后,能实时监控火情、水域安全,还能抓拍异常行为,住得更安心了。”街区村民对新建的智能高清摄像头称赞不已。为提升平安建设水平,该镇创新“服务换资源”合作模式,通过购买通信套餐服务,由电信公司配套提供智能摄像头、警务指挥平台等设备及技术支持,有效破解资金、技术瓶颈。平台集成车牌抓拍、火情监控、水域预警、康养守护等功能,可实时识别异常行为、预警安全隐患,实现警务工作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
目前,项目按“先街区后农村”步骤推进,监控平台初步建成,关键区域实现全覆盖,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形成“科技+群众”共护平安的良好局面。
党建引领聚合力,文明创建结硕果。今日的小茴店镇,正以“好人辈出”的文明乡风、“颜值提升”的人居环境、“文脉永续”的文化传承、“新风扑面”的移风易俗、“智慧守护”的平安建设,持续书写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篇章,朝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