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新县最靓丽的底色,清廉,是老区最宝贵的遗产。
近年来,新县以大力创建红廉单位为着力点,充分挖掘老区红色资源中的廉政文化元素,将廉政文化教育寓于红色文化传承之中,不断增强廉政教育的感召力、渗透力和吸引力,持续擦亮红廉品牌,为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以红育廉润初心,以红促廉警钟鸣。”12月21日,谈起正在进行的红廉单位创建,新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邵永峰充满信心地说,“大别山厚重的红色文化,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非常好的营养剂,通过搭建新平台、拓展新阵地、创新新载体、丰富新形式,让红廉故事深入人心,让红廉符号无处不在,让红廉文化浸润初心,红廉单位创建正成为红色新县一道靓丽风景。”
红廉故事代代传
“爷爷经常讲战争年代缺衣少食的故事,告诫我们要勤俭节约,珍惜幸福生活……”11月16日,在新县箭厂河乡红色家风宣讲报告会上,刘名榜的孙女刘小妹娓娓道来,深情讲述祖辈的红廉故事。
从1928年参加革命到全国解放,刘名榜带领大别山区革命群众坚持斗争,让大别山红旗不倒、革命火种不灭,被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誉为“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一面红旗”。
新中国成立后,刘名榜曾担任过河南省纪委副书记、省委常委、省监委书记、省检察院首任检察长等职,从不违背原则为家人和身边人谋利益。儿子在机械厂当电焊工,眼睛几乎失明也没调换工作。他穿土布衣服、布鞋,吃腌咸菜,喜欢种菜和养鸡,生活用品再旧也舍不得换,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和清廉家风。
“国无廉则不安,家无廉则不宁。我们从红廉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用红廉好家风浸润初心。”刘小妹激动地说。
清风大别山,红色故事多。新县充分挖掘红廉故事,广泛搜集和宣扬刘名榜、张池明、郑位三、叶成焕等37位红廉人物的经典故事,以红传廉、以廉润红,让红色廉洁家风世代相传。
红廉日新,初心恒常。今年4月,新县将黄德耀(晏春山外孙)、刘小妹(刘名榜孙女)、吴世友(吴焕先之侄)、许道仑(许世友之孙)等12名红军后代、英烈家属组织起来,成立英雄山党支部,开展红色历史挖掘、红色资源保护、红色文化宣讲,红廉故事成为宣讲的重要内容,他们已深入基层宣讲40余场次。
新县还将每年9月定为“红廉文化传承月”,广泛开展“红廉文艺汇演进乡村”活动,将红廉文化融入地灯戏、杨摆柳、三句半等当地传统文艺节目,使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年已深入各县直单位、乡镇开展廉洁家风宣讲20余场次,评选出“红廉家庭”67户。
红廉阵地串珠链
“1931年5月18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后的第五天,就发出《关于组织工农监察委员会》的通知,对参加苏维埃政府成分复杂的工作人员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从组织上加以预防和惩治。当年7月,就在鄂豫皖苏区召开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鄂豫皖苏区工农监察委员会,蔡申熙任主席,通过了具有法律效力的《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委员会条例》,明确规定各级监委的具体职权是运用法律武器同苏维埃政府机关中存在的贪污腐化现象作斗争。”
带我们来到位于县城首府路的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邵永峰如数家珍:“鄂豫皖苏区工农监察委员会的创建,是全国苏区中最早的,比中央苏区同类型机构组建早4个多月;而且它与苏维埃政府是平行‘并立’的监察机构,在当时独具特色、绝无仅有。后来全国各个苏区建立的工农监察委员会,都隶属于苏维埃政府;产生的《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委员会条例》,也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监察文件。”
信步红城新县,红色遗迹遗存随处可见,红廉故事俯拾皆是:“红管家”郑位三吃糠咽菜,苏区工农监察委员会主任蔡申熙受伤让粥,吴焕先红薯地里埋银元,刘邓大军老区留下“借粮条”……
山水育人,红廉筑魂。红色资源中的红廉文化被充分激活。今年6月底,新县启动“一片廉情书红心”志愿服务,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挖掘、保护、利用好全县365处红色遗迹遗址,让这些红色资源成为没有围墙的红廉阵地。
新县将红廉文化挖掘利用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相融合,坚持阵地育廉,串珠成链,广泛开展“一单位一精品”创建活动,全力打造“红廉结合”的特色廉政教育阵地,建成了郭家河乡红廉文化苑、吴陈河镇陈洼红廉文化广场、卡房乡胡湾村党建公园、新集镇“代咀—金河—彭大湾—合龙”精品红廉路线、县卫健委蓝盾讲习所等一批红廉阵地。基层村(居)委会竖起家风家训公开栏60余个,潜移默化地引导党员干部时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防。
为“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新县纪委监委还会同县委史志室、县融媒体中心,通过讲述、口述、访谈等形式,掀起“红廉故事大家讲”活动,已征集红色故事300余篇,录制节目110余期,通过电视、广播和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平台传播后,在全社会引发广泛反响。
红廉创建扬清风
今年6月,新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红廉单位创建,力争用3年时间,将全县单位全部建成红廉单位。根据县纪委监委制定印发的《深化红廉新县建设开展红廉单位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创建单位党委(党组)负责人为创建“第一责任人”,成立工作专班,坚持分步实施,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首批17个乡镇(区、街道)、22个村(居)和50个县直单位率先展开创建工作。
“原来低保户评定标准这么严格呀。”“当贫困户还有这么多条件!”
……
隆冬时节,红日渐升。新县千斤乡杨高山村村委会的公示栏前,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红廉单位创建,让基层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特困、计生奖补等群众关切的情况,全部在村(居)公布,进而延伸至村民组和社区(小区),并通过阳光村务手机平台同步更新,广泛接受社会群众监督。
不止如此,新县将创建村(社区)惠民政策和落实情况的公开公示作为一项重要督导内容,定期不定期开展实地督查,已对22个创建村(社区)开展督促指导,发现共性问题3个,整改问题17个。
新县坚持将红廉单位创建工作纳入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大局,制定评价细则,明确4类13项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将创建“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在各单位设立红廉警示墙,县纪委定期筛选案例集中统一曝光,把案件当成“活教材”,引导党员干部反躬自省,营造廉洁自律氛围,层层传导全面从严治党压力,强化警示震慑,持续推动干部作风转变。
今年8月,新县民政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程宝湘主动投案。县纪委及时组织以案促整改,以案促创建,把红廉单位创建作为深化“三不”一体推进的有力抓手,深入开展扶贫领域、基层换届选举、低保清退、安全生产等7项以案促改专项活动,实现以案促改从案发单位向关联单位、系统领域、县内全域延伸,全县有47人主动退出低保,35人主动上缴违纪资金,风清气正、廉洁自律的氛围正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