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党,而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党性修养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党性修养。那么用传统文化来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否与党性修养相违背呢?答案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然有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少奇同志所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著作,而在这本书中,刘少奇同志就引用了很多《论语》中话,比如,刘少奇用《论语》里面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来勉励全党同志们,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员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党员干部提高道德修养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目的和意义
(一)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是最基本的职业需要
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其言行举止具有放大效应和示范效应,对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公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其“道德”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百姓福祸。《管子・牧民》中说:“授有德,则国安”,提出要把责任交给有道德的人,天下才会安宁。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卿大夫有德,能保其家,诸候有德,能保其国。”
(二)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执政能力,决定个人发展高度
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至少能相应地提高两方面的执政能力,一是有利于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二是有利于拒腐防变。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威信的实质,指领导者由于自身具有的素质和行为上的表率作用而具有的能够影响和改变下属心理和行为的能力。这种影响力不具强制性,是下属被领导者吸引,自觉自愿接受的影响。它能够在下属心里产生一股强大的动力,激励着他追随领导去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能相应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据资料显示:近几年全国查处了万余名违法犯罪的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这其中有2/3以上是由于信念淡化,经不起“酒绿灯红”的考验,在道德品质上打了败仗。由此可见,思想道德防线,是防止从政出问题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三)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近年来,媒体上充斥着一些匪夷所思的标题,例如,“大学生扶起倒地老人,法院判赔7万多元”,“孩子路见倒地老人上前帮助,被家长训斥”,“解放军扶昏倒老人被迫赔三千,部队找证人讨回公道”等。习总书记曾指出:“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处于“龙头”位置。党员干部若是对自己所倡导的道德身体力行,就会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影响群众,进而促进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方向和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廉政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积累了大量的廉政理论,颁布了许多奖廉惩贪的律令,涌现了一大批清官廉吏,创作了无数的廉诗、廉文、廉戏和廉洁格言、警句,这些都为当今领导干部加强廉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因此,我们应做到:
(一)有爱心、讲正义、有骨气,不断提高道德品质修养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具备了这五个方面修养的人,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对世间万物要有仁爱之心,对工作、对同事、对家庭、对社会、对群众要充满仁爱之心。俗话说,仁者无敌,黄金有价,情义无价,对社会有爱心、对群众有感情的人肯定是受群众欢迎的人,受群众欢迎的人肯定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为人处世除了仁爱之心,还要讲道义、正义、骨气,更要讲民族大义。一个人若能讲求正义、主持公道、做事公正、作风优良,那么何愁没有朋友,何愁事业不成呢?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一个不讲道义、没有正义、缺乏骨气的民族可怕的,也是长久不了的。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我们讲正义、讲骨气、讲民族大义,提高道德品质修养。
(二)心系群众、报效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其位,谋其政。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讲,身在其位,就要为国所想,为民所系,报效国家,执政为民,做出一番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会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会身怀正气、两袖清风;只有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才会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利,做到一心为公、一心为党、一心为民;只有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会舍小家顾大家,弃贪欲谋发展,才会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公道”。所以我们对群众、对党纪国法要怀有敬畏之心,要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方设法增进人民福祉,胸怀国家,心系大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清廉自守
领导干部要学习传统文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面对名利,要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对领导干部来说,名和利是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无数革命先烈和先进模范人物,默默地为党和人民奉献,却从不考虑索取,从而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无私奉献。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领导干部以更加高瞻远瞩的气魄去开展工作,把个人的名利得失放在滚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去衡量是微不足道的。要有“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发扬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领导干部要弘扬传统文化“仁政”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甘于奉献的意识,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胸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以“仁爱”之心对待老百姓,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老百姓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老百姓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老百姓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心中时刻铭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用实际行动筑好“甘于奉献”这道领导干部在思想道德方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领导干部要警钟长鸣,拒腐防变,清廉自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腐败堕落的领导干部,都是由于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私欲膨胀,抵挡不住各种诱惑,最终走向罪恶的深渊。因而,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从中汲取教训,在工作中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做到清廉自守,自觉抵制腐败的侵蚀,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四)遵循规律、着眼发展、踏实做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规律是事物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抓住规律,遵循规律,工作就会水到渠成,为人就会收放自如,处事就会游刃有余,人就会成熟自信。现代社会,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以发展的观点指导自己,打破习惯思维,抛弃主观偏见,客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避免急躁冒进。只有如此,才会放眼长远,做事有预见性,我们的事业才会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五)把好“人情关”,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领导干部工作纷繁复杂,在处理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面对一系列的“人情关”。“人情交往”是腐蚀领导干部的糖衣炮弹,一旦疏于防范,就会走向贪污受贿的深渊。对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绝不能把它变成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要把好“人情关”,就要从意识上防微杜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债,损矣。”就是强调在人际交往上要去交往正直、守信的人,而不要交往那些虚情假意、工于谗媚、巧言令色的人。当代领导干部应当从中得到启示,要在工作中多结交“志于道”的朋友,摒弃任人唯亲、攀附权贵的陈腐交际方式,近贤人、远小人,把“君子之交淡如水”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不编织“关系网”,通过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密切党群关系,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对“后院”的管理,防止“祸起萧墙”,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教育管束,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让贪图不义之财的不良念头彻底消失,让企图用金钱撬开权力之门的行径无孔可人,敢于同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作斗争,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制住各种诱惑,过好权利观、金钱观、人情关。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哲理深邃、意境深远,凝聚着历代中国人的智慧和经验。当前,随着时代特征的不断变化,领导干部不仅应当重视政治理论学习,而且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和执政能力,加强自身的廉政教育。
(六)与时俱进、明白事理、取长补短,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我们所面对的人和事千变万化,为此,学习就成了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明白事理,才能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实现大智、成就自我。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单位,只有不断学习,才会始终保持竞争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敢于直面工作中的困难,敢于正视出现的新矛盾,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用新观念、新思维、新标准来分析形势、研究问题、解决矛盾,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我们的觉悟才会越来越高。
(河南省息县水利局 徐伟)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员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党员干部提高道德修养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目的和意义
(一)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是最基本的职业需要
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其言行举止具有放大效应和示范效应,对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公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其“道德”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百姓福祸。《管子・牧民》中说:“授有德,则国安”,提出要把责任交给有道德的人,天下才会安宁。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卿大夫有德,能保其家,诸候有德,能保其国。”
(二)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执政能力,决定个人发展高度
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至少能相应地提高两方面的执政能力,一是有利于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二是有利于拒腐防变。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威信的实质,指领导者由于自身具有的素质和行为上的表率作用而具有的能够影响和改变下属心理和行为的能力。这种影响力不具强制性,是下属被领导者吸引,自觉自愿接受的影响。它能够在下属心里产生一股强大的动力,激励着他追随领导去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能相应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据资料显示:近几年全国查处了万余名违法犯罪的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这其中有2/3以上是由于信念淡化,经不起“酒绿灯红”的考验,在道德品质上打了败仗。由此可见,思想道德防线,是防止从政出问题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三)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近年来,媒体上充斥着一些匪夷所思的标题,例如,“大学生扶起倒地老人,法院判赔7万多元”,“孩子路见倒地老人上前帮助,被家长训斥”,“解放军扶昏倒老人被迫赔三千,部队找证人讨回公道”等。习总书记曾指出:“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处于“龙头”位置。党员干部若是对自己所倡导的道德身体力行,就会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影响群众,进而促进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方向和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廉政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积累了大量的廉政理论,颁布了许多奖廉惩贪的律令,涌现了一大批清官廉吏,创作了无数的廉诗、廉文、廉戏和廉洁格言、警句,这些都为当今领导干部加强廉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因此,我们应做到:
(一)有爱心、讲正义、有骨气,不断提高道德品质修养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具备了这五个方面修养的人,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对世间万物要有仁爱之心,对工作、对同事、对家庭、对社会、对群众要充满仁爱之心。俗话说,仁者无敌,黄金有价,情义无价,对社会有爱心、对群众有感情的人肯定是受群众欢迎的人,受群众欢迎的人肯定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为人处世除了仁爱之心,还要讲道义、正义、骨气,更要讲民族大义。一个人若能讲求正义、主持公道、做事公正、作风优良,那么何愁没有朋友,何愁事业不成呢?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一个不讲道义、没有正义、缺乏骨气的民族可怕的,也是长久不了的。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我们讲正义、讲骨气、讲民族大义,提高道德品质修养。
(二)心系群众、报效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其位,谋其政。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讲,身在其位,就要为国所想,为民所系,报效国家,执政为民,做出一番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会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会身怀正气、两袖清风;只有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才会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利,做到一心为公、一心为党、一心为民;只有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会舍小家顾大家,弃贪欲谋发展,才会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公道”。所以我们对群众、对党纪国法要怀有敬畏之心,要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方设法增进人民福祉,胸怀国家,心系大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清廉自守
领导干部要学习传统文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面对名利,要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对领导干部来说,名和利是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无数革命先烈和先进模范人物,默默地为党和人民奉献,却从不考虑索取,从而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无私奉献。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领导干部以更加高瞻远瞩的气魄去开展工作,把个人的名利得失放在滚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去衡量是微不足道的。要有“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发扬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领导干部要弘扬传统文化“仁政”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甘于奉献的意识,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胸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以“仁爱”之心对待老百姓,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老百姓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老百姓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老百姓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心中时刻铭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用实际行动筑好“甘于奉献”这道领导干部在思想道德方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领导干部要警钟长鸣,拒腐防变,清廉自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腐败堕落的领导干部,都是由于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私欲膨胀,抵挡不住各种诱惑,最终走向罪恶的深渊。因而,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从中汲取教训,在工作中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做到清廉自守,自觉抵制腐败的侵蚀,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四)遵循规律、着眼发展、踏实做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规律是事物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抓住规律,遵循规律,工作就会水到渠成,为人就会收放自如,处事就会游刃有余,人就会成熟自信。现代社会,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以发展的观点指导自己,打破习惯思维,抛弃主观偏见,客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避免急躁冒进。只有如此,才会放眼长远,做事有预见性,我们的事业才会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五)把好“人情关”,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领导干部工作纷繁复杂,在处理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面对一系列的“人情关”。“人情交往”是腐蚀领导干部的糖衣炮弹,一旦疏于防范,就会走向贪污受贿的深渊。对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绝不能把它变成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要把好“人情关”,就要从意识上防微杜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债,损矣。”就是强调在人际交往上要去交往正直、守信的人,而不要交往那些虚情假意、工于谗媚、巧言令色的人。当代领导干部应当从中得到启示,要在工作中多结交“志于道”的朋友,摒弃任人唯亲、攀附权贵的陈腐交际方式,近贤人、远小人,把“君子之交淡如水”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不编织“关系网”,通过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密切党群关系,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对“后院”的管理,防止“祸起萧墙”,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教育管束,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让贪图不义之财的不良念头彻底消失,让企图用金钱撬开权力之门的行径无孔可人,敢于同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作斗争,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制住各种诱惑,过好权利观、金钱观、人情关。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哲理深邃、意境深远,凝聚着历代中国人的智慧和经验。当前,随着时代特征的不断变化,领导干部不仅应当重视政治理论学习,而且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和执政能力,加强自身的廉政教育。
(六)与时俱进、明白事理、取长补短,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我们所面对的人和事千变万化,为此,学习就成了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明白事理,才能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实现大智、成就自我。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单位,只有不断学习,才会始终保持竞争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敢于直面工作中的困难,敢于正视出现的新矛盾,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用新观念、新思维、新标准来分析形势、研究问题、解决矛盾,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我们的觉悟才会越来越高。
(河南省息县水利局 徐伟)
(责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