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领导干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能否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本色,不仅涉及到个人的声誉和威望,影响干部队伍的清风面貌,影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有一些领导干部经不住诱惑,走向道德和法律的深渊,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需要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廉政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廉政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积累了大量的廉政理论,颁布了许多奖廉惩贪的律令,涌现了一大批清官廉吏,为当今领导干部加强廉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一、明辨义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重义轻利”。孔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墨子曰:“义,利也。”义与利是辩证统一的。给党员干部的启示是:要重大义,轻私利,不取不义之财,用仁义之心去爱民,去为人民谋利。
    当代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真正做到“心为老百姓所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积极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用传统文化中“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的名利观勉励自己,明辨义利,洁身自好,杜绝贪污腐化。
    二、身正德高,常存公仆情怀
    对于为政者来说,德为权之灵魂,权为德之体现。为政必修德,是古今中外优秀的为官者普遍强调并身体力行的必修课。古代士大夫的最高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具备较高的自身修养是人世从政的前提。这给当今廉政教育带来很大启示,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身正德高,才能有吸引力和感召力,领导班子才有凝聚力。领导者有“力服、才服、德服”三种境界,以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以才服人可以使人折服,而以德服人则使人心服。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道德修养甚至比才干要重要得多,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常存公仆情怀,学习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以老百姓的愿望作为自己的追求,以“为官一任,造福万民”为己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良好的“官德”修养,是领导干部谋事成事的基础,只有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
    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清廉自守
    党员干部要学习传统文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面对名利,要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领导干部以更加高瞻远瞩的气魄去开展工作,把个人的名利得失放在滚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去衡量是微不足道的。要有“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发扬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领导干部要弘扬传统文化“仁政”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甘于奉献的意识,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胸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以“仁爱”之心对待老百姓,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老百姓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老百姓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老百姓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心中时刻铭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用实际行动筑好“甘于奉献”这道领导干部在思想道德方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
    领导干部要警钟长鸣,拒腐防变,清廉自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腐败堕落的领导干部,都是由于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私 欲膨胀,抵挡不住各种诱惑,最终走向罪恶的深渊。因而,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从中汲取教训,在工作中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做到清廉自守,自觉抵制腐败的侵蚀,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哲理深邃、意境深远,凝聚着历代中国人的智慧和经验。当前,随着时代特征的不断变化,领导干部不仅应当重视政治理论学习,而且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和执政能力,加强自身的廉政教育。
                                            (河南省息县张陶乡 刘明)
(责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