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茶文化,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习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心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要求我们按古为今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史到处都散发着茶香。茶文化是浉河区的一大特色,茶魂浸润着浉河,茶香恬淡着德行,已深入到浉河区每名党员干部的的骨子里。茶道的“清、静、俭、和”精神,覆盖了人格塑造、情操追求、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对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幸福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悟茶可静心。茶,首先让人坐下来,然后让人的内心静下来,最终让人的灵性定下来,不再漂移,不再躁动,不再迷惑。好茶之人,多是逍遥的人、雅静的人、从容的人,他们心境渊明,与茶相对,品咂之间,心绪爽净舒适。做决策时,静能拨开迷雾,指点迷津;成功时,静能戒骄戒躁,保持清醒;失败时,静能从容面对、善谋其理。心不能静便无所安,心不能定便无所守,也就是说人静不下来就会没了主心骨,就会一事无成。心静才能催生智慧,沉静才能拒绝浮躁,冷静才能保持稳重,守静才能不丢根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党员干部应该经常泡一杯茶,静静地思考,想得开,放得下。我们党员干部只有做到任劳任怨不争名、甘于奉献不争利、心态平和不争宠、理智处事不争执,才能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中,努力奋斗在为人民服务中。
    悟茶可养德。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最宜精行修德”,把品茶当做励志雅志的一种手段。自古文人雅士“以茶悟道、以茶修心”,以培养修身立本、修己爱人、自尊敬人、敬业乐群的理想人格。修德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强能之要,也是必修之课、必要之功、必行之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自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利益驱动和资产级阶腐朽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等冲击着人们的人生观,这种形势给每位党员干部都带来了更艰巨、更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多样化的道德取向中,必须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牢牢守住自己的心理防线,知道自己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处处以大局为重,严格按党纪、政纪和职业纪律办事,不越雷池;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抛弃个人和小集团私利,清除意识中的邪恶念头,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去实现个人的美好人生精神境界。
    悟茶可清廉。茶文化崇尚清正、俭朴。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在品茶的过程中总结了很多与“茶”有关的廉政格言、警句,如“一杯清茶问今古,两袖清风为苍生”、“茗溢芳醇满天地,人修廉洁和乾坤”、“历尽艰辛成极品,自甘恬淡散清香”等。“以茶养廉”的观念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被提出来了,代表人物有陆纳、桓温等。人生当如茶 清廉胜浮华。在清正廉洁上,党员干部不管身居何职都要坚定理想信念,抗得住权、钱、色各种糖衣炮弹的诱惑,顶得住贪婪之念的侵蚀。要时刻提醒自己,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民谋福利,不能为个人谋私利;要严于律己、两袖清风。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保持朝气蓬勃、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永葆清廉本色。
    悟茶可和谐。茶,吸天地之精华,聚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陆羽在《茶经》中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炉中烧的木炭从”木“,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木炭燃烧从“火”,放置在地上从“土”。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的过程。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涉身于矛盾交错的利益纠缠,一些党员干部难免会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和”不来。不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而是排除异己、自私自利,做不到“和而不同”;不是努力节制,达到对欲望、感情和行为的平衡点,而是行为无度、进退无据,做不到“中和”;不是宽以待人、尊老爱幼,而是粗暴蛮横、虚情假意,做不到“和为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员干部应当努力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达到和而不同、中和、和为贵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这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责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