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届九次全会进一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到“五转”“五带头”,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以实践实干实效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落到位。上周,河南日报客户端特别推出“深入践行‘五带头’系列谈”,聚焦诠释“五带头”的丰富内涵、现实意义和实践要领。在这五篇评论中有许多“金句”、“警句”值得反复揣摩,时时对照。我们特别把这些内容精心剪辑出来,请收藏。
1.同过去相比,我们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越到最后责任越大,乡村振兴史无前例,更没有模式可以照搬。花花哨哨的形式主义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来一场“学习的革命”,不断提升学习质量,才能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
2.加强学习,既“抬头看天”,又“脚下看路”,才能走出形式主义的迷雾,坚定信念,不畏浮云遮望眼;紧跟时代,把准发展“方向盘”。
3.不搭“架子”、不搞形式、不务“虚功”,联系实际、坚持跟进、融会贯通学习中央精神,真正做到把学习内容“嚼碎了”“咽下去”“品出味道”,我们才能以学习的高质量,带来作风建设的高质量,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4.“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只为脸面争虚荣;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贪图私利把百姓坑”。豫剧《焦裕禄》中这两句朴实直白的唱词,讲清了树立正确政绩观这个大道理。
5.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这个问题并非高深难懂,就是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一生的行动,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对党和人民没有二心。
6.形式主义出现“新变种”、穿上“隐身衣”、披上“新马甲”、走进“青纱帐”,病因在上行下效,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
7.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就会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工作,既全力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尽力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8.毛泽东同志曾经作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9.旧思维的“图”索不到新时代的“骥”,老办法的“票”登不上新航程的“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参与者、推动者,必须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群众水涨船高的期待相匹配,才能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10.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对形式主义最好的摒弃,带头转变工作方式,就要善于运用调查研究、树立典型、重点突破等科学方法,突出实践实干实效,像钉钉子那样,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扎扎实实、久久为功。
11.“群众看一名干部是否称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样子’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官架子’。”在《之江新语》中,有一段关于“官样子”和“官架子”深入浅出的阐述,所谓“官样子”,就是领导干部的形象。
好形象从哪里来?好形象是干出来的。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经常鼓励干部:“只要是为了发展、为了群众就大胆去干,有责任我来担。”
12.当前高质量发展任务紧迫,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带来全新挑战,“三大攻坚战”鼓角声声,时代迫切需要领导干部挺起敢担当的形象、善应变的形象、能开拓勇创新的形象。
13.“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树一个好形象很难,但毁坏形象却在一朝一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防微杜渐、慎独慎微,一言一行都要时刻告诫自己是不是合乎党的要求、群众的期盼,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自己的形象。
14.形式主义祸害最深的是基层。“夏秋汛,秋冬火,一年到头要防好;树要种,地要扫,房前屋后要确保;各大办,人手少,搞了工作搞材料……”一段流传于基层的顺口溜,道出了“全能型”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
15.省委提出“带头为基层松绑减负”,主要讲给领导干部听,抓住了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基层侵害的关键,也是把工作落实落细的关键,更是激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关键,将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减下负担、减去束缚,增添活力、增加干劲,增加创造性,把“减”出来的时间、精力,“加”到扎实为地方谋发展、切实为群众办实事上来。
16.其次要对基层干部真心关爱,上级部门既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也要了解基层干部的所想所愿所求,看到他们的“苦”处,理解信任他们,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辛苦的人不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