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一句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它的意思是说,君子总是通过排除杂念、节俭朴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不到清心寡欲,则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做不到思想宁静,则无从实现远大的目标。我认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身处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更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深刻体会这其中的“静”与“俭”,树立和把握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和道德修养。
    静以修身应该说是一种境界,一种正确对待自己人生的境界,而其中的“静”,首先应该是一种思考。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都需要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衡量问题,对待工作如此、对待生活亦如此,对待人生更是应该如此,头脑一热,就经常会干出傻事和错事,追悔莫及。在一帆风顺的时候,我们容易被各种喜悦冲昏头脑,从而忽视前方潜在的危险;在逆境挣扎时,容易被各种的不顺扰乱心神,头脑越想越乱、越想越热,从而失去正常的理性思维。以前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农民赶着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路上刮起了一阵大风,路旁的树木随着大风剧烈的摇摆晃动着,这时农民害怕了,就用鞭子狠劲的抽马加快速往家赶,突然,马停住不走了,任凭农民怎么抽,它都驻足原地不再前行,这时,前方的一棵大树在狂风中嘎然倒地,重重砸在了路中央……后来大家都说马有灵性,能预测风险,其实,我倒是觉得动物的灵性是一方面,如果当时马儿也被周围环境所影响,在农民的皮鞭驱使下不顾一切的飞蹄前行,那么它可能就会丧失掉对危险环境的直觉判断,从而失去这保命的机会。因此,保持头脑的冷静,就相当于你在成功上赢得了一半,只有冷静的头脑,才能够给自己一个清晰的思维,判断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作为党员才能够稳固自己的党性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作出正确的抉择,避免犯错误。“静”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养性。一些同志看着身边的人升职、发财心里就不平衡,攀比思想严重,总认为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于是人生的追求最终化为了对权力和金钱的崇拜,从而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脑后,丧失了党性和原则,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丝毫不去想他给国家、社会、家庭所造成的危害,最终害人害己,面对这些我们只有以平静的心态去接受,这样才能够帮我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样也可以让我们坦然的接受现实,才不会过分的纠结于名利和荣辱之中无法自拔,也不会过分的失落消沉,丧失斗志。
    节俭作为社会公德,几乎是古今中外的共识,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节俭,认为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品行修养。共产党历来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毛泽东强调:“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共产党也有他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古人云“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2006 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立为“世界勤俭日”,以号召人们勤俭节约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的时代,在高速的社会变革中,很多人的价值观念开始有了巨大变化,拜金主义泛滥、物欲横流,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远高于精神文明的修养,有钱的炫富,没钱有权的通过各种手段以权谋私,中饱私囊,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中,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该牢固保持自己的党性原则,不为不良气息所侵染。多少人身居高官要职,在面对自己日益无法满足的奢华欲望的时候,大肆进行权钱交易,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敬业同样也应该是我们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的一种态度。在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已逐步进入小康社会,勤俭也不是要求大家非得像从前一样吃窝头和咸菜,而是应该从实际生活水平出发,将“俭”作为对自己工作、生活的一种约束,不过分的追求高档次、高消费,尤其是不能不顾自己实际的收入消费水平,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这样势必会助长不良的金钱欲望,最终突破底线走上犯罪的道路。一个人一旦挥霍浪费成性,就再也过不惯节俭的日子,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就很难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现实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了“俭”才能有所约束,其他的不当欲望才能少些,所以要用节俭涵养个人品德,以节俭涵养为政之德。
    乡镇干部身处基层一线,直接与广大人民群众交流,接触比较多,可以说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作风老百姓直接看在眼里,直接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由于受工作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就更需要在“静与俭”上深入思考,用淡泊名利的心态去搞好工作,用艰苦奋斗的作风感染群众,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早日把我国建成小康社会。
                                      (河南省新县沙窝镇人民政府 阮锋)
(责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