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身在广东的姐姐打电话给我,说父亲告诉她,儿子好久没回家看看了,该回家看看老父亲了。骤然心紧,是呀,这一段时间整天忙着团委的工作,总想着青年团员们更需要我和他们在一起,几个周末的加班,疏忽了对父亲老人家的看望。
    就这么踏着秋风回去了。
    走近村头,我赫然发现老父亲拄着拐杖立于院外的老桂花树下向着这条路上久久地望。
   父亲正值古稀之年,那双被岁月消磨得浑浊的眸已无力辨认对面儿子。他站在那儿依然向这边呆呆地望。
   父亲穿的依然是母亲在世的时候亲手为他缝制的破布棉袄,已经很旧了,一条长巾从袄外拦腰缠住。说要给他买件像样一点的棉衣,可是他总说老了穿不破了,始终不肯让买。一根用野树藤子随便做成的拐杖支撑着父亲佝偻而瘦弱的身子,那杖已经磨得光滑铮亮。父亲的背驼过了一定的尺度,像一张用久了被遗弃的变形的弓,那杖成了弦。
    父亲身后的那棵桂花树是二十几年前姐姐还小的时候,父亲和母亲一起种下的。如今干已有碗口粗了,硕大的冠,浓密的叶,在夏季成了父亲最好的遮阳伞。就在这棵桂花树下,父亲静静地凝望成乡村最普通的一尊塑像!
    我的鼻子骤然一酸,泪喷涌而出。我不知道父亲曾在这树下守望了多少个日子,但在父亲那木讷的眼神中,老人的孤独、凄凉与对子女的期盼尽显无遗。我的心一阵剧痛!姐姐的出嫁,母亲的离世,我又异地工作,只留下父亲独守这冷冷清清的老屋。《常回家看看》,被我们传唱着,常挂在嘴边,又何曾做到了常回家看看!
                                                                                                         2
    留守老人本不该是一个词语。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大量地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守老人便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出现了。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返乡,让农村老家成了一个极其冰冷的空壳。其实我以为,“留守老人”远不及“空巢老人”更能体现那份来自内心的凄凉!
    听说在我们这个百善孝为先国度里,正流行着“空巢老人”,常回家看看成了老人最奢侈的念想!
    在中国,人们很容易把夕阳与老年人联系在一起,把夕阳的红撒向老人的脚印。
    老人与夕阳对接起来,余辉就多了一层含义,就可以定性为老人释放的最后一份光和热!曾经流过血汗的大地再次染上血红,这红是老人最后的一份心血。
    夕阳在西方沉沦。哦,我早该明白,人类为什么要在西方创造一个极乐世界!原来那里是太阳的归宿——老人的归宿。
    夜色笼罩着老人余下的路,有谁读懂老人的凄冷与孤独?像阳光,那种无私到连为自己留下一丝温暖的想法都没有的老人在大爱之后,木讷地看着自己的子孙。
    听说“空巢老人”正面临孤独死亡的威胁,已经有数天之后才发现的老人尸体引发了活着的老人的恐惧!
                                                                                                        3
    怎样解决老人的空巢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社会的目光正向这方面聚焦,就在查山乡,一座座“居家养老”敬老院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夕阳红会所”正在筹建……喜讯不断传来,但是,凭着政府那点微薄的财政收入,做大做强这方面的工作,还是举步维艰。
    解决空巢老人问题,要靠社会上每一个人!我们作为广大党员队伍中的一员,我们要把工作的触角伸向老人,我要用党的力量去温暖空巢老人!我要组织一支支义务志愿者参与的“援夕阳”志愿队。农民工因为距离,堵塞了常回家看看的路。而我们因为爱心,拾起这段路程。我们要把外出的农民工的那份应敬孝心接过来,通过接力赛的形式,把孝心传递!
    百善孝为先,你无法做到常回家看看,我们去!
                                 (河南省平桥区查山乡  肖忠兰)
 
(责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