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领导干部也面临着物质利益的种种诱惑。近年来,频频发生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因贪污腐败被查办的事例。然而尽管警钟敲响,仍有一些领导干部经不住诱惑,走向犯罪的深渊。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对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廉政教育外,也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时刻谨记“反腐倡廉抓源头,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重点”。
    一、继承传统,加强道德修养
    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后世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热爱生命,言行一致。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乃至爱全人类。此谓博爱。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杜甫,他忧国忧民,他的诗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对广大人民的爱,这爱让人心生钦佩。最后是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转身毅然投入汨罗江,这爱国气势磅礴,这爱国精神可歌可泣。岳飞一首《满江红》,歌尽不少仁人志士心中所盼。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二、身正德高,常存公仆情怀
    孔子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代士大夫的最高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具备较高的自身修养是世人从政的前提。这给当今廉政教育、道德建设带来很大启示: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身正德高,才能有吸引力和感召力,领导班子才有凝聚力。领导者有“力服、才服、德服”三种境界,以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以才服人可以使人折服,而以德服人则使人心服。对于为政者来说,德为权之灵魂,权为德之体现。为政必修德,是古今中外优秀的为官者普遍强调并身体力行的必修课,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道德修养甚至比才干要重要得多。自古以来,为政者都看重道德的力量,讲究以德服人,“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如于谦“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间阎话短长”,“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成为勉励为政者的至高格言。“德高”才能“望重”,像焦裕禄、孔繁森一心为公、甘做人民公仆的精神,自然会得到人民的爱戴和信任。孔子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领导干部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常存公仆情怀,学习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以老百姓的愿望作为自己的追求,以“为官一任,造福万民”为己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良好的“官德”修养,是领导干部谋事成事的基础,只有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
    三、淡泊名利,增强拒腐防变意识
    领导干部要学习传统文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面对名利,要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对领导干部来说,名和利是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无数革命先烈和先进模范人物,默默地为党和人民奉献,却从不考虑索取,从而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无私奉献。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领导干部以更加高瞻远瞩的气魄去开展工作,把个人的名利得失放在滚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去衡量就会显得微不足道。要有“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发扬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领导干部要弘扬传统文化“仁政”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甘于奉献的意识,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胸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以“仁爱”之心对待老百姓,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老百姓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老百姓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老百姓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心中时刻铭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用实际行动筑好“甘于奉献”这道领导干部在思想道德方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
    领导干部要警钟长鸣,拒腐防变,清廉自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腐败堕落的领导干部,都是由于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私欲膨胀,抵挡不住各种诱惑,最终走向罪恶的深渊。因而,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从中汲取教训,在工作中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做到清廉自守,自觉抵制腐败的侵蚀,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四、把好“人情关”,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领导干部工作纷繁复杂,在处理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面对一系列的“人情关”。“人情交往”是腐蚀领导干部的糖衣炮弹,一旦疏于防范,就会走向贪污受贿的深渊。对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绝不能把它变成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
    要把好“人情关”,就要从意识上防微杜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债,损矣。”就是强调在人际交往上要去交往正直、守信的人,而不要交往那些虚情假意、工于谗媚、巧言令色的人。当代领导干部应当从中得到启示,要在工作中多结交“志于道”的朋友,摒弃任人唯亲、攀附权贵的陈腐交际方式,近贤人、远小人,把“君子之交淡如水”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不编织“关系网”,通过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密切党群关系,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形象。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哲理深邃、意境深远,凝聚着历代中国人的智慧和经验。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它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今天,我们努力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加强我们的自身道德修养建设,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领导干部不仅应当重视政治理论学习,而且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执政能力。
                                                 (河南省息县孙庙乡  何中昌)
(责编 : )